她让中国人的记忆“底片”有了色彩-博天堂国际

——追记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感光材料专家邹竞

中国青年报  |  2022-06-10作者:胡春艳 刘晓艳

    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日子里,著名感光材料专家邹竞连抬起眼皮都有些吃力,但她依然保持着对美的追求、对色彩的痴迷。

    很多人印象中,最后一次见到邹竞是在2021年天津大学126岁生日那天。她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天津大学北洋广场,女儿谢红举起手机为她拍照留念。照片定格了85岁邹竞的笑容和光彩——一头银发,化了淡妆,身着她喜欢的红色上衣。

    这色彩,是她一生追逐的梦。她从上世纪70年代起,先后主持开发了三代乐凯彩色胶卷,实现了国产彩色胶卷从无到有的巨大突破,让中国人的记忆“底片”有了更多色彩,也正因此,她与“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一同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22年6月9日,天津大学教授邹竞走完了她多彩的一生,享年86岁。

    邹竞生于上海,在幼年经历战乱,又在充满革命理想的年代成长,中学时期的邹竞就确立了人生理想:像居里夫人那样,去探索奇妙无穷的化学世界。

    随后,邹竞赴苏联攻读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电影胶片制造及洗印加工专业。这个涉及照相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有机化学等多种化学学科的专业让邹竞着了迷,也让她和堪称“精细化工皇冠上明珠”的感光材料结下不解之缘。

    留学期间,邹竞得知国内第一座大型现代化胶片厂——保定电影胶片厂(现为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筹建,这是被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学成回国后,她直接来到了北方古城保定。

    当时的保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新建的电影胶片厂位于西郊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进厂后,吃饭是用粗黑陶瓷大碗盛饭,碗里只有牙碜的地瓜干和胡萝卜汤,睡的是十几个人共用的大通铺……比生活条件更艰难的是,还没有建成的胶片厂正面临苏联撤走专家、停止供应关键设备的困境。

    邹竞被分配到刚组建的特种感光材料研究室,从事军工胶片的研究。她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特种红外军工胶片的研制,这是国防科委下达的紧急军工任务。而此时,刚24岁的她面临的科研条件却是:没有资料、没有设备,实验室工作条件极差。

    看上去文文弱弱的邹竞带着两名18岁的青年工人,就在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窟的暗室中,开始了高、精、尖特种红外胶片的研制。依靠在大学里学到的胶片制造基础理论知识,在攻关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她带领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从1960年底到1965年底,5年间先后研制成功了多种型号的红外胶片,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当时国防军工的急需。

    在天津大学档案馆,邹竞写于1978年的两份手稿格外珍贵。在这两份名为《国外彩底发展的动向及试制ⅲ型彩底的初步设想》和《彩底ⅲ型试制方案》的手写稿中,邹竞详细阐释了当时国外彩色电影胶片的情况及技术发展动向,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研发构想。

    手稿也写出了邹竞追逐色彩的雄心:“如果我们能在最近两三年内到1980年,拿出相当于德国伊斯曼5247-ⅱ型彩底水平的彩底器型,就能把目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15到20年的差距缩小一半,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当时世界上能生产彩色胶片的只有美国、日本和德国。中国刚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研制国产彩色影卷的蓝图开始绘制,邹竞正是这幅蓝图的主画手。

    为了完成这份“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邹竞带领团队经过7年的科研攻关,1985年研制出中国第一代国产高温快速加工彩色电影负片和民用彩色胶卷。1986年乐凯100日光型彩色胶卷(ⅱ)正式投入工业化生产,实现了国产彩卷零的突破,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彩色胶卷的历史。

    为尽快缩小与国外名牌产品的差距,邹竞带领团队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又先后研制出乐凯br10彩卷、br100彩卷等。这些国产的乐凯彩色胶卷,记录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运动健儿们的雄姿,记录了1993年海峡两岸珠峰联合登山活动的壮观景致,更记录了中国千家万户一个个美好生活的瞬间。

    乐凯胶卷逐步在技术和效果上追平国外品牌,不仅使进口胶卷在中国市场上的售价明显低于其在本国和国际市场上的售价,也使彩色摄影在上世纪90年代走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寻常百姓家庭。

    进入21世纪,古稀之年的邹竞快速调整了主攻方向,带领年轻科技团队将研究领域转向功能薄膜材料研究领域。此时,她更关注的是培养出更多青年人才。

    邹竞在天津大学担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创立了天津大学印制电子材料研究方向,引领了天津大学化工学科在高端功能化学品领域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邹竞还带领团队推动化工学科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为突破透明导电薄膜材料、海洋防污等重大领域的“卡脖子”技术作出积极贡献,为我国功能材料领域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她从不跟学生着急,总是深入浅出地引导你。”2009年跟随邹竞院士攻读博士学位的吕丽云说,邹竞跟学生强调最多的是,做研究一定要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特别强调,做学问一定要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强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师王虹担任邹竞的科研助理近20年,她在这位优雅的老人身上总能感受到“平和之气、君子之风”,“我每次去,她都会提前到楼下等我,笑着接我上楼”。在王虹印象中,邹竞一生都在追逐美,“她非常注意自己的妆容,头发总是一丝不乱,衣服总是整整齐齐,出门也一定要化个淡妆。而每到一地,她都会抽时间去逛逛当地的博物馆,喜欢文学和艺术”。

    近两年来,邹竞因深受帕金森等多种疾病的困扰,深居简出。女儿谢红说,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母亲的案头还摆着珍藏多年的俄文著作。

    邹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做事情必须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如今,她走完了用百分百的努力追逐的彩色人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通讯员 刘晓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孙庆玲,周呈宣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