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中,我看到你奔跑的身影-博天堂国际

中国青年报  |  2022-12-31
视觉中国供图


高原哨所飞雪中国旗升起红似血

易境均 (边防军人)

一月

2022年第一天,我们连在驻地附近海拔最高、最有代表性的高地上,升旗。国旗在飞扬雪片的映衬下,红似心头热血。

---------------

新年升旗的地方选在哪儿?连队里悄无声息地争论着。有人说,就在营区门口的空地上意思一下,理由是天寒地冻。有人说,应该爬上驻地附近海拔最高、最有代表性的高地——因为那是一年中最具仪式感的时刻之一,不能轻率。

最终,“高地方案”获得了优胜。这是连队中理想情怀又一次不假思索地胜利。

筹谋良久,借来一把银色的小烧水壶,把箱底压了数月的红旗取出,来回熨了几遍,直至鲜亮平展,谁看了都觉得利索。

升旗前夜,刚刚入营一个月的列兵在板房里忽然问起来:“万一今晚下雪怎么办?”班长猛抬头,顿了顿,淡淡说道:“这地方半年多没降水了。”

然而,竟真的下雪了。在年轮交替的午夜时分,天降鹅毛,干涸生硬的高原荒野换了清白的新装。这正是我们值得用一生来敬畏的高原天气。

白雪点缀的月光之下,一班一班的哨兵交换了惊喜交加的心情。黎明将尽,雪未停。一声哨响,不多时,全连穿着大衣,头戴棉帽,列队完毕。隐藏在防寒面罩下的神情,既含雪天出行的激动,也有执行升旗任务时特有的兴奋。

选了人高马大的战士,充当队伍前骄傲的旗手。他戴着厚厚的棉毡手套,从连长手中接过旗杆,轻轻一挥,队伍便跟随前行。

天未亮,雪光甚明,向山体仰望,是一整面壮阔的白。目的地与营区地面相对高差300余米,为了在上面搭建哨位,连队耗时半月修了“之”字形的山路,曲曲折折十五道弯。此时被雪覆住了。但几乎不需要寻找,旗手便带大家踏上了那条山路。

官兵们迈着沉重均匀的步伐缓缓攀登,棕绒硬皮革底的防寒靴踏在新雪上,发出锐利爽脆的声响。“之”字形山路也逐渐被一长串脚印重新描画了出来。

终于登顶,长长舒气,有两人跃出队伍,在不远处俯身拨开一处积雪,露出一小尊黝黑的石塔。“这里是最高点了。”于是旗手上前将旗杆笔直地扎进石缝中,轻轻掸下旗面上附着的雪花。又有一人从背上卸下便携的音箱,低头调试。

一切事毕,人集中在国旗四周,简单整理队形。风雪声中,《义勇军进行曲》昂扬奏起。国旗在飞扬雪片的映衬下,红似心头热血。

太阳尚未升起,风紧雪骤,更添了少许悲壮。四野笼罩在灰白色的雪雾中,看不真切。但战士们全然知晓,哪个方向是一条结冰的大河,哪个地带藏有一条狭仄的通道,从这里向远方望去,有三座巍峨神圣的雪峰。这些全都是祖国疆土。

下山时,脚步欢畅,聊到过去在营区驻地的新年升旗仪式,不似今天这般“浅陋”,要数千人整装列队,结成毫无破绽的方阵。从顶上向下看,大概只看得到几千个圆圆的头盔。且因天气极冷,在头盔附近不断冒出滚滚白气。使人想到刚出锅的大馒头,在蒸笼上整齐摆放,白胖,雀跃,蒸腾着人间最质朴的希望与快乐。

一路回到营地房间里,连队把官兵聚在一起,展望新年。上等兵莫迪被点名发言,他一本正经地说,过去一年在炊事班工作,把开坦克的技艺荒废了,今年要把两项工作兼顾好才行。其实,他从吃早饭时就一直惦念着,怎样把麻蓉包和豆沙卷心糕点做得又快又好,一次够一百多人吃。

下士高昌昌站起来说,自己今年要练好体能,不再拖连队的后腿。如果不是这样正式的场合,他心里想说的是:今年一定要从任班长那里学到调电视的本领。上个月看球赛,任班长拿着一个指南针,晃晃脑袋动动手指,指挥他把“卫星锅”前挪后挪,左转右转,球赛转播不知怎的就被调出来了!简直帅极了!

没关系,无论是嘴上说的,还是心里想的,只要新年升旗仪式能够给大家带来干事的信心与决心,就足够了。

官兵们都是唯物主义的拥趸,明白一切成就和改变都要靠实打实的付出与努力。可是,深夜时分,在哨位上看见流星划过,都会下意识许愿,希望这轻灵的宇宙尘埃,分走一些人间的重担,带来新一年的希望与精彩。

===============

迎接竞技体育朝圣者跋涉后归真返璞

梁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二月 

2022年2月4日,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在北京开幕。我有幸站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迎接着每个竞技体育朝圣者长途跋涉后的归真返璞。

---------------

当了9年的体育记者,我最熟悉的就是赛场。但在2022年年初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置身张家口赛区零下20多摄氏度的雪地中,我遇到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为窥其貌,我在防疫闭环内待了63天。

这个世界里的一切都围绕雪展开。崇礼的雪,弥山亘野,暖阳改不掉它的冷傲,劲风助它声势浩大,它把一切盖得厚厚实实,藏起了路面的凸起、模糊了明晰的方向。

1月25日,我在“小年”这天正式进入崇礼的闭环,第一件事就是在蹒跚中找平衡,一步一步踩出条路来。我想去赛场看看,但越接近赛场,越觉得自己笨拙,因为目之所及,都是在雪地上飞驰的人,他们自如地把滑雪板往地上一扔,脚一蹬,戴上耳机,呲溜溜地就驭雪而下了。而驭雪的人不全是运动员,也包括志愿者、赛事保障人员等等。全副武装下,遑论身份,性别、年龄、国籍都难分辨,可单看雪面上划出的一条条轻盈曲线,已足够作为活力与年轻的象征。

季羡林先生曾写过哥廷根城的冬天,“等到冬天一转入春天,生命活力没有什么覆盖了,于是就彰明昭著地腾跃于天地之间了。”春天真的来了,2月4日,立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场地中央那枚嵌住火炬的蓝色雪花,睹始知终,见证了中国冰雪运动的全面突破和成长。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都取得了历史最佳战绩。其中,北京冬奥会的9枚金牌中,冰上、雪上项目分别占4枚和5枚,“冰强雪弱”褪进了历史。

雪上项目的高光从苏翊鸣的横空出世和谷爱凌的众望所归开始。00后的少男少女,用时间、伤病、热爱和雪花达成默契,换来体验鸟类的视野以及片刻腾空的自由,这是他们滑雪的初心,也是坚持的理由。

作为年轻一代运动员的代表,他们在赛场上个性张扬,敢于亮出从未在正赛中尝试过的极限“大招”;在赛场下自信从容,面对各国媒体,不停切换着中英文,重复讲述着朴素的“成功之道”:“我能拿金牌是因为真正热爱这项运动,我没有一味苦练,喜欢就不会感到辛苦,我不是要赢别人,我是要赢自己。”

他们解构了传统运动员孤注一掷的悲壮,把包金揽银当作挑战自我后的奖励,并非走上赛场的唯一目的。他们是会为对手的突破喝彩的人,这一点几乎是所有滑雪运动员的共性,实际上,在崇礼云顶滑雪公园赛场很少见到眼泪,摔了、磕了、输了……运动员一瞬间的沮丧和怒吼几乎都留在了赛道的白雪之上,可一旦站起来面对镜头,很多选手都会露出微笑。

后生可畏,前浪耀眼。闭环内的第21天,十多位中国记者在零下27摄氏度的雪夜站了1个多小时,等待冠军徐梦桃。大家相看泪眼,无人离场,因为这个冠军,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等了16年,而32岁的徐梦桃已经道尽了沧桑——她从事空中技巧项目已经20年,历经14个赛季和70站世界杯,4次膝盖手术,半月板被切除70%,她拿过这个项目除了冬奥金牌之外的所有冠军,直到第四次出战冬奥,才终于成就大满贯。

问鼎本应在前夜,可崇礼下了一场暴雪,把两天的赛程压缩到一天。当我们都在为徐梦桃的体能担忧时,她早已想好了应对方案,“我过去的每一天,都在不断预演今天。”因此,当她腾空翻转后稳稳落地,不停地喊:“我是第一吗?”观众响亮的回应,让她的伤病、执著、遗憾随着她身后卷起的雪雾一起消散,这样的夜晚,她值得100%的快乐。

如同以往的其他赛场,我有幸站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迎接着每个竞技体育朝圣者长途跋涉后的归真返璞。但冬奥有别于其他赛场,白雪的掩护下,被高光聚焦的运动员也能很快藏进人群中,这似乎更接近体育本来的样子,他们可以是云端的榜样,也可以随时回归普通人,而每个普通人,为热爱而坚持,也能拥有自己的赛场。

===============

在国家最高议事殿堂理解“代表”的意义

陈玮(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院长)

三月

2022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置身国家最高议事殿堂,我有作为一名基层医生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光荣,更有一种无比神圣的责任感。

---------------

2022年3月,我身处人民大会堂时感慨万千。5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这里,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两会。当时的内心感受非常丰富:有首次置身国家最高议事殿堂的忐忑和激动,有作为一名基层医生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光荣,更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当时我就暗下决心:坐在这里,我就要对得起“代表”这个位置。

5年来,如何“履行好职责,不负人民重托”的思考,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作为一名医者,我时常提醒自己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忘“医者仁心”的职业担当。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看到了太多因急救不及时而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伤害,有些甚至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针对“猝死”频发、生活方式不健康、老百姓基本医学知识匮乏等现象,2009年,我开始对外宣传急救知识和技能,并在2017年“世界急救日”这天正式组建了“天使急救志愿者团队”。

几年来,这支队伍不断壮大,从刚组建时的五六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成员的平均年龄从35岁变为26岁,范围从医院扩展到了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新社会群体等多个领域。目前,团队发起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已超千场,惠及社会群众10万人次以上。

5年来,我撰写了涉及全民急救普及、急救要从娃娃抓起、实施自动除颤计划、促进青少年儿童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等24项有关健康民生议题的建议和两个议案,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受理。现在,看到大家的急救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自己的建议能得到采纳和落实,我感到特别欣慰,也激发了更多建言献策的热情。

作为基层医疗工作者,以前我更多关注的是自己专业领域范围内的民情民意。为了更好地履职,我积极参加培训,认真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和人大代表履职的相关法律和规范性文件。在参加全国两会的过程中,我有机会接触到国内各个行业的精英。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如何更好地做人做事,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代表”两字的沉甸甸的意义。

我认为,人大代表应该广交朋友,懂得倾听,只有这样老百姓才愿意跟你讲真话、说实情、谈想法。我发现,只要有心,不管是饭桌上的聊天,还是工作中与患者及家属交流,都能捕捉到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只有通过这种心与心的沟通,才能“把脉”到老百姓真正急难愁盼的问题,继而写出详实的、有针对性的高质量建议。五年来,我共提交议案16个、建议70余件,涉及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结算范围等多项建议现已落实到位并在全国推广。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对于基层来说,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核心在于打通政策的“最后一公里”,让利民惠民政策真正贯彻执行。我认为,现在推广实施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就是一个有益举措,它可以让老百姓感受到:人大代表的“代言”与助力就在身边。

比如,我联系的是衢州市衢化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2019年以来共开展集中接待40余次,接待群众180余人次,日常接待群众16批次,接待人员20余人次,共帮助协调解决问题20余件,涉及物业费收缴、子女上学放学时间与家长上班时间冲突、老年群体活动场所不足等问题。这些虽然看似都是小问题,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是真正困扰群众的烦心事和揪心事。

五年来的履职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当人大代表就是要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履职之基,把替人民发声作为职责所系,把为人民谋利作为使命所在。作为人大代表,理应围绕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建言献策,立足本职岗位聚焦社会热点、反映群众诉求,协助相关部门切切实实地解决民生问题。

===============

艰难时刻的人性光辉令人终生难忘

苏华(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镇同福一居委党支部书记)

四月

2022年4月,受疫情影响,上海进入艰难的封控时期。我们抱团取暖,携手走过黑暗,迎接光明。

---------------

时光荏苒,2022年即将结束。作为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回想4月上海封控时期的艰辛时光,仍然心有戚戚焉。当时,我们社区顺利度过封控的75天,靠的是社工团队的坚韧隐忍,是物业伙伴的火线支援和志愿者的倾力相助,更是社区居民的支持信任。我们抱团取暖,携手走过黑暗,迎接光明。

曾记得,多少个深夜凌晨,迟迟等不到第二天的核酸通知时,我们的内心是多么焦急。也曾记得,一位热心志愿者出现核酸混管异常后,我们是多么揪心。

曾记得,小区有个儿童被误诊阳性,即将被转运隔离时,我们有多么焦急。孩子只有十岁,在被通知要转运到方舱医院时,孩子的父母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在居委会的努力下,孩子获得复核机会,最终确认无恙。

曾记得,小区里有几个装修工人被困在业主家中,没有食物、没有居住条件时,我们有多么担心。如何让这些装修工人安然度过封控阶段,成了我们那时候每天关心的事。从大米到调料,居委会能买到物资的都会帮忙,还有好心居民赠送肉类、蔬菜和锅具,最后总算帮助他们度过那段艰难时期。

曾记得,当物业伙伴们默默扛下了远超工作范畴的事情时,我们是多么感动。每天搬不完的包裹、送不完的快递、清不完的垃圾……当时,物业经理亲自坐镇,带领全班人马住进物业办公室,在最困难的时候成了居委会最大的“联军”,一起为小区防疫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曾记得,社工联合党员志愿者和物业工作人员,辛苦地把物资都分发到户时,我们有多么开心。大米、鸡蛋、桶装油、冷冻肉……这些东西分开看都不算什么,但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地把1000多份物资都送到居民手上,就成了难题。我们的党员志愿者们不怕苦不怕累,听从居委会号召,和社工、保安们一起爬上大货车,一箱一箱地运送物资,又一车一车地送到每栋楼下,送到每户居民家门口。

曾记得,看着社工女同事没日没夜地在封控小区里工作,和孩子视频聊天时红了眼眶时,我们有多么难过。她们首先是女儿、妻子、母亲,然后才是一名社工。但特殊时期,社工们毅然决然地“弃小家、保大家”,住进了居委会办公室。食宿条件很差,工作任务重、难度大,没有时间睡觉……对于这些困难,大家都坚持克服,但每次看到家人殷切期盼的眼神,紧绷的心弦还是会忍不住“破防”。

曾记得,春寒料峭,当社工天不亮就起床,跑3家医院帮居民配药,不小心摔倒了还要爬起来继续奔跑时,我们有多么心疼。当时,有的医院规定必须穿防护服,有的则规定不准穿,于是他就带着防护服,穿了脱,脱了穿,只为了能帮居民再多跑一家医院,多一分能配到药的希望。他每天早早出门,就是为了能早点赶回居委会,帮助采样医生一起上门做核酸。有时候,居民会对买来的药表示不满意,或者为没买到药而感到失望,但这位社工从不会因此抱怨和沮丧,每次都耐心沟通,尽量帮居民解决好问题。只要有居民来申请配药,第二天就又能看到他奔向医院的身影。

曾记得,越来越多的居民认可居委会工作,给我们送来了水果、面包、亲手做的饭菜时,我们有多么感动。我们小区的新房交付时间不长,很多居民刚入住就遇到封控,连居委会的门在哪里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对社工团队的了解和信任了。封控初期,面对隔离日期不确定、物资缺乏等问题,一些小区居民会把不满情绪都向居委会宣泄。在此情况下,我们只能一面以情动人,号召居民配合防疫要求,一面加紧开拓所有渠道,帮助居民买肉、买菜、买米、买盐,用实际行动获得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蓦然回首,小区正式解封已7个月了,封控时的苦和愁,我们已不太记得,唯有艰难时刻展现出的人性光辉令人终生难忘。人生有磨砺,更有激励。相信那段时光带给我们的战斗经验,能帮助我们今后更好地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更暖心的服务。

视觉中国供图

努力奔跑 让自己成为最美的风景

王妘 (通用技术集团团委书记)

五月

2022年5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年轻的我们总希望能够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

2022年是建团百年,作为团干部代表,我有幸参加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总书记对团干部讲的那段话特别触动我,20年来从事共青团工作的点点滴滴浮现在眼前。

记得2008年5月,青年节后不久,发生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听说公司要派人赶赴灾区援建,正休假陪父母在云南昆明旅行的我提前终止了假期,匆匆赶上回京的列车。回到公司院里,我碰到几个年轻的小伙伴要去一线,他们没有表现出惊恐与害怕。灾难面前,年轻的我们总希望能够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我们援建的是四川江油市马角镇,白天,我扛着摄影器材和工人一同出工,徒步攀登过丰顺几个人的小学校,坐在翻斗车的挖斗里穿越瓦砾……夜晚,整理一天的所见所闻形成稿件,给不能上学的孩子们补课,帮助劳累一天的男同事缝缝补补……有同事每天冒着滚石、坍塌的危险奔波于山路之间,既当司机又当材料员,有时一出去采购就是几天;有同事说他的岳母就住在都江堰,出发时还杳无音信,虽不能去都江堰,但他希望能够为四川人民做些什么,身怀六甲的妻子也支持他。

经历过一次次或大或小的余震,我们一群年轻人偶尔会在深夜畅谈人生与理想,一次聊天中偶然发现,我们几乎大部分人出来都是瞒着父母的。其实我们也怕,怕在地震中失去未来、怕父母伤心难过,大家与小家,其实我们都有考虑,我们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集团有一批青年长期在海外一线工作,有些同事大学毕业后就去海外项目历练,一去就是十多年。我牵头成立了“海外青年之家”,经常组织回国探亲的年轻人座谈。有同事为了项目会战将婚期一拖再拖,在紧张的启封大战中度过了难忘的“蜜月”,获得了技术和商务的双丰收。有同事从一个普通业务员,成长为公司最年轻的大型海外项目经理,参与了公司若干个海外第一的项目或工程。我的同事,也获得了全国“最美青工”、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或“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荣誉与光环并没有让他们止步,而是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2018年5月,我再次来到内蒙古商都县和武川县,为贫困县的孩子们带去30个爱心书屋。孩子们和我们很亲切,因为我们一年要来很多次,帮助他们实现微小的心愿,和他们一起参与智慧课堂,为他们送教上门……

志愿者张婧刚刚本科毕业,被分到大库仑乡中心校当幼教,负责学前班的孩子。班上有孩子经常会把大小便拉到裤子里,张婧从来都是二话不说帮孩子换洗干净,还自己花钱给孩子买干净衣裤穿。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曾悄悄跟她说:“老师,你身上有妈妈的味道……”,就是这句话让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她跟我说她正在准备考幼师,她要让更多苦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味道”。

今年是抗疫的第三个年头,三年间,太多年轻的脸庞让我感动到落泪。在援鄂、援沪抗疫中,公司团委号召青年投身抗疫主战场,400余支青年突击队冲锋在前,口罩机、防护服面料生产、医药应急保供、方舱医院保供……团干部、外科护士长隋颖癌症刚刚康复,就主动报名逆行武汉,首批出征却最晚归队,抗疫期间在山里扶贫挂职的丈夫出现严重交通事故,她含泪坚守岗位,她说“面前这张床是我的病人,身后那张床是我的爱人,那种心痛让我永生难忘”。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就这样,努力用奔跑的姿态追求进步,让自己成为这个国家最美的风景!

===============

一朝航母人 一生航母情

王心仪 (退伍士兵,北京大学在读本科生)

六月

2022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在首艘航母辽宁舰交接入列10年后,我们又迎来了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

---------------

不论对我自己来说,还是对中国航母事业而言,2022都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为两年的军营生涯交上了合格答卷,又以更饱满的姿态回到北大继续学业,开始了人生新旅途。这一年,我国在首艘航母辽宁舰交接入列10年后,又迎来了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母——福建舰。我们的海军正式步入了“三航母”时代,航母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未有穷期!

转眼间,2022年已走到了尾声。回想这一年,我曾在祖国海疆的万里碧波上聆听汹涌的风浪,也在凌晨4点的军港码头哽咽地把《驼铃》唱响,又在9月重返北大接受立德树人的精神滋养。辗转奔波的同时,更是收获满满。

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和辽宁舰告别的那一天。我将两年的回忆都仔细地收在背包里,坐在车上后依然不停地朝战友们用力挥手,直到视线中再也看不见他们的身影。两年的军旅生活,在此刻圆满地画上了句号。但我明白,身上的军装脱得下,心中的航母情怀却永远难以割舍。“一朝航母人,一生航母情”,这是所有参与航母事业的老兵共同的心声。而我也在离开辽宁舰的日子里,愈加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份感情。

多少次梦回海疆,让飞溅的浪花打湿了我的梦和眼眶。多少次凝望军旗,又把《强军战歌》在不经意间轻声哼唱。多少次抚着相片,和航母相伴的日子又如走马灯般摇曳在眼前。两年的军旅生涯、十余次演训任务,航母上的这段经历早已成为我青春里永远鲜活、无法磨灭的存在。

我见证了辽宁舰一次次解缆起航,奔赴远海大洋,锤炼实战能力。领略着万里海疆的波澜壮阔时,我也读懂了“舰艏行处是长城”的庄严承诺。远方的灯火与手握的钢枪教我用神圣的使命化解内心的寂寞;榜样的背影与头顶的军徽教我用坚定的意志抵挡身体的疲惫;嘹亮的汽笛和战鹰的轰鸣教我用大我的荣誉彰显小我的价值。日复一日的坚持,磨砺着年轻水兵的纯粹与赤诚,也酝酿出这份浓到化不开的航母情。

400多个日夜,辽宁舰留给我的回忆实在太多太多。如果一定要说其中最难忘的时刻,我想应该是我在操舵的时候第一次遇到航母回收歼-15舰载机。都说舰载机飞行员是“刀尖上的舞者”,而这种“刀尖起舞”对于航母操纵同样有很高的要求。飞行员要从几公里外瞄准像一张邮票大小的航母,难度可想而知,母舰的航线稍微偏离0.1°都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当时,“准备接收歼-15飞机”的广播声响起,正在操舵的我有些紧张地关注着监控画面。突然,原本空白的视野中一个很小的黑影闪了进来。我知道,是歼-15已经对准了母舰,于是更加不敢有一丝松懈。接着,黑影越来越近,歼-15的轮廓也逐渐清晰。最后,画面切换成仰拍视角,战机伴着一声巨响从空中“砸落”,顺着惯性向前滑行挂上阻拦索,终于稳稳地停在了甲板上!我那颗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下来。与此同时,一种由衷的骄傲也涌上了我的心头:我们的海军正走在建设世界一流海军的前行之路上,能够亲眼见证、亲身参与,何其有幸,又何其光荣!

航母上的这段旅程,让我这个在华北平原长大的娃第一次离开了祖国大地。而当我不在这片土地上的时候,反而更清晰地感受到了我和她的血脉相连。波涛起伏的西太平洋、近在眼前的外国军舰,这些都让我意识到自己作为华夏儿女的光荣和使命,感觉到自己的血脉和命运都与祖国前所未有地紧密相连。在广阔天地间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青年一代应当肩负的使命,明白了何谓“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所以,航母上的经历不只是我脑海中一段宝贵的回忆,更是我内心不竭的精神动力。军营里的所有沉淀和历练都为我积蓄了勇气与力量,我的所见、所学、所悟都将指引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继续坚定地开拓进取、勇攀高峰!

===============

香港警队改用中式步操 加深国家认同的重要一步

缪咏扬 (香港警察)

七月

2022年7月1日,香港回归25周年。香港警队于7月1日全面改用中式步操。至此,英式步操永远退出了香港的历史舞台。

---------------

我是一名香港警察。回顾2022年,我记忆深刻、最具代表性的事,当然是香港纪律部队全面改用中式步操。

从2021年开始,解放军驻港部队应邀为香港纪律部队培训中式步操,香港警队于2022年7月1日全面改用中式步操。至此,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英式步操永远退出了香港的历史舞台。香港警队“去殖民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不仅是时代进步的必然,更是加深对国家、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一步。

中式步操站姿挺拔,动作整齐划一,步伐稳健有力。队员整齐地压低脚尖踏步、脚掌落地,整齐响亮的踏步声,整洁威武的制服、装备,英姿勃发的精神面貌,使得现场气势雄伟、震天动地,观看的市民无不拍手称赞。

香港警察的中式步操现由香港警察学院、警察机动部队等多个地方的步操教官教授。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推广到不同的制服团队,例如少年警讯、消防及救护青年团、入境事务处青少年领袖团等多个青少年团体。学习和演示中式步操,为香港青少年注入了热爱香港、热爱自己国家的情怀,意义重大。

现在,我驻守军装巡逻小队,负责处理市民的紧急求助。我的工作职责包罗很多方面,轻则处理违例泊车或噪音投诉案件,重则需要处理入屋盗窃或抢劫等案件。

工作虽然忙碌、琐碎、辛苦,但2019年香港“黑暴”违法事件过后,日常巡逻时很多市民会主动跟我们警察打招呼、问候,不合作、故意挑衅我们的人少了,支持我们的人越来越多。

记得有一次我正站在路边查违例车辆,一位热心的爱国青年走到我身边问候,还了解了我的工作职责,言语间对警察这个职业很是尊重和喜爱,并将我们的对话用视频记录了下来。那一刻,我内心暖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认真地告诉了他报考警察的路径和方法。

日常工作中的这些小事,都使我增强了热爱警察本职工作的信念。

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警队推广的“小角色、大意义”的真正意义。平日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工作,原来在某一刻都可以成为普通市民的命运转折点。我们用自己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为香港的平安、繁荣贡献了一分力量,努力践行警队所倡导的“忠诚勇毅、心系社会”格言。

国家的稳定、香港的繁荣离不开香港警察的付出和奉献。我们可以逢敌亮剑,也可以春风化雨。我们默默奉献、各司其职,在各自岗位发挥着警察维护香港社会稳定的中坚作用。

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人人都有责任。我最后还想重复一句小提醒:不要滥用求助电话。也许那通电话本来可以拯救一个人的生命,请将拨打求助电话的机会留给真正有需要的市民。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生命像一颗种子,破土发芽时要不惧风雨,努力长出自己的枝叶。人活着的最大意义,就是在青春激昂时,感受生命的澎湃与张力,履行自己的使命和担当。

===============

打破名校生的惯性 勇气可抵岁月漫长

赖雯燕 (福州市马尾区人民政府罗星街道公务员)

八月

2022年8月,毕业季弥散着迷茫和焦虑。我带勇气与力量,努力适应基层选调生琐碎而充实的生活,在乡亲们亲切感激的笑容里,体会“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

我可以说是一名就业焦虑症典型患者:一上大学就疯狂实习,热衷于了解各行各业和职业故事……我按照传统北(大)清(华)人的职业发展道路“野蛮生长”:注重简历,毕业后按照计划进入大平台大企业领高薪,仿佛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然而今年夏天,我做出了让许多人惊讶又立马理解的决定,到基层去。

这个选择看似突然,实际上有一个长期的准备过程。最开始,我依循惯常的学生思维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像身边的许多人一样,致力于刷新简历,学习成绩、学生工作、实习经验,等等。但随着渐渐成长,我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大三上学期,我第一次接触导师张老师的专业课,也在期末时,获得了本科成绩的最低分。原来我一直信奉的高分学习方法,也有失灵的时候。老师敏锐地察觉到,我对于专业知识的挖掘研究不够深入。

大四后,我突然发现身边拥有类似实习经历的人越来越多,名企留用和保研名额却开始削减。直面未来的不确定性,让我对步入职场打起了退堂鼓,毅然决然开始准备保研考试,有幸成为张老师的一名研究生。这时候,师兄师姐作为选调生工作的故事也越来越多,我开始好奇,到底是什么工作,吸引了这么多优秀人才奔向基层一线?

仿佛长途跋涉的人遇到了休息的驿站,我不再执着于积攒“完美简历”,开始思考如何度过更有意义的校园生活。张老师这个严谨得一丝不苟的老先生,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古板,他似乎看出了我的职业困惑,每次交流都会用亲身成长经历勉励我,要戒骄戒躁,要敢于吃苦、善于吃苦。他的教诲充满智慧,并不要求我一定要如何去做,而是恰到好处地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

幸运的是,寒暑假的社会实践让我有机会下沉基层,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逐渐了解基层百态和公务员工作。加之参与建党百年天安门广场庆祝活动的特别经历和备考公务员储备的理论知识,我第一次对于“百年变局”“赓续”“担当”这些词汇有了具象的理解。一学期结束后,张老师对于我的5篇课程作业表示肯定,他和蔼可亲地询问我,是否有继续读博深造的打算呢?

放弃读博这个传统路径,仿佛是我第一次有勇气突破成长惯性。毕业季,我收到了央企和金融资管的高薪工作邀请,却陷入了深深的犹豫。

寒假返乡的路上,我想起福州市引进生宣讲会上的政策介绍和热情邀约,决定趁假期去一探究竟。一到福州,人才服务专员拿着“好年华 聚福州”的标语亲切接待,前些年来工作的学长学姐热情地分享工作心得。我倚着人才公寓的沙发陷入沉思,内心的声音不断问我,既然我学习国际政治经济学,导师又鼓励我进行实践研究,何不发挥所学,亲身去体会和实践呢?

我又一次有了突破的勇气,选择做一名人民公仆。办完学校毕业手续的最后一天,正好是到福州报道的日子。张老师专门开车将我从宿舍送到机场,他笑笑说:“基层工作虽然辛苦,却也是能够快速增长见识本领的地方。”就这样,我带着学校、家人和老师给予的勇气与力量,努力适应基层选调生琐碎而充实的生活。每每看到乡亲们亲切感激的笑容,见证调研撰写的报告规划不断落地的场景,我便会深刻体会到何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冬至阳生春即来。我给张老师发消息:“老师,对不起,没能按照您的期望方向发展,但我以后一定努力成为让您骄傲的学生!”张老师回复道:“傻孩子,你已经是我骄傲的学生了呀!”

视觉中国供图

走进大学 我好像跨越了一道海岸线

张昊博(大一学生)

九月

2022年9月,大学校园迎来又一批新生。今年是恢复高考45周年,尽管高考不再是年轻人唯一的成才之路,但知识依然改变着命运。

---------------

高中流光溢彩的生活随着高考结束的铃声悄然远去。我还记得,当最后一场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我如释重负,又仿佛一下子失去了重心,进入某种真空状态,一时竟不知该干些什么。那种面对未知的茫然充斥着全身,使我不敢去想象未来的生活。

于我而言,高考就像一道海岸线: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岸上生活;现在,则是自己去无边无垠的大海中探索。如果说,高中是对日复一日“三点一线”的轨迹了如指掌的“全知”生活,那么,大学时期迎接我的将是无限的未知。

在大学校园里,我感受到了一股充满活力、自由向上的青春气息。随意走进一间教室,不难感受到学生们静谧自律的氛围;与同学交往时,大家讨论的是关于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时事话题,是“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等奥义,是原子结构的科学原理……这或许就是大学之道的内涵所在——不功利、无拘束地在知识海洋中畅快遨游,然后再择一业“务实笃行”。

我所学的材料专业,是不少同学调侃的“天坑”专业之一,却是我一直以来的志趣所在。高中时,我就很喜欢做实验,惊喜于每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也为新材料的出现如何推动着人类社会进步而无比感慨。

后来在做各地试题时我发现,试卷上的很多题目都是与最前沿的尖端技术相关。比如,物理的磁场问题,会以电磁弹射系统为场景,这是应用在航母中的核心技术。这时我才深切意识到,原来所学的知识与现实是如此息息相关,也进一步坚定了我想学习前沿技术的决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我所在大学里的“双一流学科”,专业建立的时间虽短,授课的却都是业内顶尖教师,许多科研项目也都直接服务于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战略。上课时,老师常常会与我们分享他们所做的研究课题以及线上各类前沿讲座、研讨会。这一学期,我不仅开阔了眼界,还构建了全新的知识体系。

数字经济时代,硅优异的半导体性能,使其成为制作计算机芯片的主要元素,从而使芯片行业产生了变革式发展,推动人们身边的电子产品不断更新迭代。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我国对芯片的研究也更加迫切,材料学科正是解决这个“燃眉之急”的关键一招。我期待自己不仅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未来也能在更多“卡脖子”技术上取得突破。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与新材料、新能源的研究息息相关。我深信:自己的专业正是一条值得青年不断深耕、努力奋进的新赛道。

与中学不同,更多的生活细节织就了一个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日常。比如,我很喜欢清晨沐浴着阳光,走在充满活力的校园中,看食堂窗口上方冒出的氤氲热气,听教室里传来的学术讨论的声音。我也很喜欢闻空气中夹杂着的青草芳香,听树叶沙沙作响,然后捧起自己喜欢的书,与作者展开一场“沉浸式”对话。落日余晖下,我会到操场中尽情奔跑,挥洒汗水。

学校的图书馆里,排布着琳琅满目的书籍。打开一盏颇具年代感的台灯,历史的厚重感铺展开来。置身其中,我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在知识的海洋面前,只有激流勇进才可能获得一身“流线型肌肉”。也只有埋头苦读,抬头实干才能开创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

大会闭幕了 更多需要“加油”的工作刚刚开始

张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十月

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党的二十大召开。阅读历次党代会的报告,你会了解这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都在关注什么问题。

---------------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前,我拨通了“大眼睛”苏明娟的电话,约她做一次采访。

2000多名中共二十大代表中,她的面孔是我们较为熟悉的——中国青年报社的走廊里,那张1991年拍摄于安徽省金寨县的希望工程“大眼睛”照片,与很多经典作品一起,组成了一条时光走廊。

曾经面临失学风险的“大眼睛”长大了。她读了大学,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她发起了一项助学基金,4年间筹集了大约490万元,参与建设了5所希望小学,最远的在西藏,就叫“大眼睛希望小学”,她专门去看过那里的孩子。她对我说,自己做得特别正确的一件事情就是“读书去”。

中青报这一次有关苏明娟的二十大报道,在不同社交网站上了热搜,“希望工程大眼睛当了二十大代表”微博话题阅读量是1.6亿次。大量的媒体随后发布了“大眼睛”今夕对比照。

人们在感慨什么?显然有时间的力量。

每个记者都会好奇这种问题:那些因为种种因素进入过我们视野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时间总会给出答案。

万人大礼堂里,找人并不容易。二十大上,我的同事李隽辉,借助长焦镜头,从人群里找到了“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确切地说,最先认出的是祁发宝头上的那条伤疤。伤疤是2020年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的产物,对和平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人来说,它也是一条界线,标记“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界线。

我们还见到了十几年前“千里背母上大学”的主人公刘秀祥,如今是贵州的一位中学副校长。这些年,他骑坏了很多辆摩托车,把辍学的孩子劝回教室,他相信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二十大闭幕那天,他站在人民大会堂里对记者们说:“希望大家忘掉过去那个背母上大学的我,我现在只是一名大山深处的普通教师。”

没有人会真的忘掉那个背母上大学的身影,特别是那些曾经被激励过的人。中青报报史长廊里,就定格了一位类似的新闻人物李勇,他的故事曾被改编为电影《背起爸爸上学》。多年以前,我和同学在观看这部电影时哭得稀里哗啦。今天,时间已经把所有的情节都从我脑海里抹掉了,但那种力量还在。

出于职业习惯,我会好奇一些细枝末节,比如苏明娟当年在教室里被拍到时,穿的那件衣服去哪儿了。其实,报纸上发表“大眼睛”照片时,她一点也不知情。她读四年级时,有位叫李万的军校学员写信到学校,想确认报纸上的“大眼睛”是谁,希望提供资助。苏明娟没有认出照片里的自己,但感到照片上的衣服“好像在哪里见过”,她把信和报纸都带回了家。她妈妈从衣柜里翻出了那件衣服。

李万如约资助她到小学毕业。在那个年代,很多孩子,特别是女孩,会因为几十元的学杂费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回想起来,我身边也有过那样的孩子。

苏明娟说,她仍然保存着那件格子外套。她很少用自己的童年经历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完全是两个时代的人”,她们没办法想象。30多年的时间,让那件外套老化了、脆弱了,但是,与贫困近距离接触过的人,对贫困的记忆会牢牢地附在那件外套上面。

其实,这种记忆离我们并不太远。国家在2021年宣布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它并不容易,要知道,这是中国共产党100年间实现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二十大开幕前,我把100年里每一次党代会的报告都尽量找来读了一遍,试着去了解这100年来的党代会都在关注什么问题。一百年前,陈独秀、杨明斋等12位中共二大代表,代表195名全体党员,在大会宣言里写下了“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他们显然已经讨论过财富分配问题,提到了“规定累进率所得税”“改良工人待遇”,以及“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这与“大眼睛”的上学之路是遥相呼应的。

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画风”。从那些文件里,可以知道“小康”这个目标是什么时候写进去的,“现代化”三个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可以看到“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当然,那些变化的后面,看得到时间的力量。在这漫长时间里,许多观念、许多计划都在改变,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长期以来,中共党代会都是“站在世界地图前”召开的会议。正如一位意大利籍学者所说的,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在仔细观察中国。

二十大闭幕后,最后一批走过“党代表通道”的代表,离开人民大会堂前,互相击掌庆祝。他们将手按在一起,齐喊了三声“加油”。这些人里有快递员、采油工、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也有中学教师。对他们来说,大会闭幕了,更多的需要去“加油”的工作还刚刚开始。在2022年和2023年交接的时候,我又忍不住想起了这个小小的、没有被镜头注意到的“加油时刻”。

===============

在离宇宙最近的地方 感受最伟大的浪漫

陈牧野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师)

十一月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成功交会对接。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

“5、4、3、2、1,点火!起飞!”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点火升空,神箭穿月,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与神舟十四号乘组实现了在轨轮换,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圆满收官。身为执行这一任务的运载火箭的参与设计者,这一刻令我心潮澎湃,也显得意义非凡。

我生于1992年,那一年正好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的年份。2003年,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搭乘长征二号f遥五火箭进入太空,极大提振了国人的士气。当时我才小学六年级,看着我国终于实现千年飞天梦想,内心无比震撼,对浩瀚星空充满了向往。彼时的中国载人航天,刚刚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实现了载人飞船的发射。我的心中也种下了一枚小小的种子,静待日后萌芽。

2010年,我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攻读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飞行器概论、火箭发动机等课程,进一步拉进了我与火箭设计之间的距离。有一年,我得到了学院的航天奖学金,奖品是一枚长征三号乙火箭的模型。我如获至宝,一直将它放在家里的玄关处。读研期间,我国实现了空间试验室的发射,完成了出舱行走、交会对接等技术突破,实现了“三步走”中的第二步,而我也在毕业后成了一名设计师,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工作4年后,我加入到了长二f火箭设计团队这个光荣的团体中。长二f火箭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型载人运载火箭,是中国的“航天员专属列车”。有幸参与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和建造阶段的全部4次载人发射任务,我感到无比自豪,与有荣焉。

火箭研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设计师们都会全力以赴。遥十五火箭的飞行可靠性评估值为0.9895,为现役火箭最高。为了可靠性万分之一的提升,大家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

身处火箭结构总体专业岗位,我的部分工作是负责仪器的安装。在执行某次载人发射任务时,我在射前流程中发现一块电池的安装操作难度较大,导致占用了较长时间。针对这种难操作项目,最大的改进就是从设计根源解决问题。任务结束后,我们立刻着手调整电池的安装方式。在和相关系统的主任设计师交流时,他们发现通过改进电池的结构设计,可以更快消除这一操作难点,便主动协调相关单位完成了改进。

“靶场质量双想”也是航天工作的一大特色。所谓“双想”,就是大家通过对工作的预想和回想,定期集中开会讨论,集思广益,使得我们对产品、操作更加了解和熟练。特别是总装事业部的一些同事们,在每一发的操作过程中,都会记下可以改进的地方,同设计师一起讨论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秉承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火箭一同成长。这也是我在这份工作中的重要收获。

从遥十二火箭发射,到遥十五火箭发射,我对“神箭”二字的分量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感知。在遥十五火箭发射任务中,我开始负责型号总体岗位工作,也开始了逃逸安控岗位的学习。一次次全面的故障演练、针对几十种不同的故障模式精确到秒的判断处理,让我更加明白,我们的团队是怀着怎样的敬畏之心去对待“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这8个字的。

遥十五火箭发射要面临极寒的环境挑战。为此,我们从各系统分别展开分析,梳理薄弱环节,采取各种技术ra措施,保证火箭处于最适宜的温度状态。发射当天,我和同事一起,拿着温枪对关键部段测量温度,看着温度满足要求,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落下了。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我虽然不是航天员,但我们的岗位同样是“离宇宙最近的地方”,同样能感受这伟大的浪漫。

===============

“岸”就在不远的前方 只要努力终会抵达

陈晓曦 (医生、考研考生)

十二月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新冠病毒感染回归“乙类乙管”。与此同时,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如期举行。

---------------

12月,我都在一种飘飘忽忽的状态里,一边挣扎、一边努力,希冀着早日“上岸”,考上目标中的硕士院校。然而,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与我所在城市疫情形势的变化,“上岸”于我而言,又有了另一重意涵。

我是一名医学生,本科毕业后,因为没能保研,暂且在老家的医院找了一份工作,随即被单位送到省会一家三甲医院规培。规培的意义,是让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参与正式工作,其间,我发觉得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还不够用,因此萌发了考研的念头。

三甲医院的规培并不轻松,但凭着工作之余“挤”出来的时间,我自认取得了一些复习成果。但是,进入12月后,日渐增多的新冠感染者来到医院求诊,加上许多在医院实习的研究生提前返乡,我一下子让忙了起来。考研前的“冲刺”规划,也因此被打乱得七零八落。正是在这时,我有了考研“上岸”之外的另一个期待,那就是这波疫情高峰早日平安度过,让身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能有一段“上岸”休息的时间。

今年的考研初试,被安排在12月24-26日。考研前一周,我掰着手指数了下日子,马上意识到:哪怕依照最乐观的估计,本地医务工作者的“上岸”时刻也一定是在考研之后。果然,第二天,医院就通知我们:之前的排班表作废,仍在科室的每个人接下来两周都要额外轮班。面对患者的需要,顶上一线是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我学医的初心,也是众多前辈对我的教诲。但是,额外轮班和考研时间的冲突,也让我备感纠结。倘若真要延迟一年考研,我纵然不会抱怨,但难免会感到遗憾。

或许是命运想跟我开个玩笑,新排班表执行的第二天,我就发起高烧,抗原测试显示,我感染了奥密克戎。医院随即让我撤下一线,等到转阴再回来上班。按理说,我该在家好好休息,但我心里想的却是“这下可以考研了”。只要是备考过的人,一定明白这种为了实现目标拼尽全力的感觉。随着高烧消退,我虽然仍未转阴,确认政策允许阳性考生参考之后,我决心“带病上阵”。

能回到校园潜心学习、培养专业专长、站上更高的起点,对我来说就是一道值得追求的“岸”。而在对疫情“上岸”的期待中,我也并不认为度过了这波感染高峰就能万事平安,只是相信防疫政策调整后的生活,必然会在“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中逐渐回归正常。很多时候,不论是就个人还是社会而言,我们追求的“上岸”,都不是最后的终点,而是一个走向新旅途的起点。也只有看清这了一点,我们才能抱着平常心朝着目标前进,而不至于因为一时的得失在心态上“破防”。

开考之前,我在为阳性考生准备的隔离考场里宽慰自己:只要不把之前已经复习透了的知识点忘掉,初试的成绩就没有理由太差。但第一科开考后,尚在康复期的咽痛、肌肉酸痛等症状,还是让我有些头晕目眩,不知自己到底发挥出了几成实力。

人生中的很多事情,注定无法如我们所愿。在今年考研中遇到困难的人,也不只我一个。我的两个朋友,分别因为医院加班与发高烧的缘故,放弃了今年的考试。相比之下,就算我未能考中,能在实战中检验复习成果,也已经是一种幸运。不论我的成绩是高是低,每天的太阳都会照常升起。我的身体一天天恢复,很快就将重返规培岗位,继续为求医问诊的患者服务。我相信,只要努力,“岸”就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我们,我们也终会有抵达那里的一天。

责任编辑:郭韶明,杨杰,陈卓,王国强,宁迪,黄冲,李峥苨,孔斯琪,任冠青,邹艳娟,张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