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导致了意想不到的后果。”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网站6月25日刊文称,最近发生的这件事证明了这一点——由于俄乌冲突对全球能源市场造成了破坏,德国在环境政策上突然急转弯,下令煤电厂点火重启。对于“环境”是去年选举辩论主要议题的德国来说,煤炭回归是一个“令人痛苦的时刻”。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告诫各成员国,不应倒退到使用“肮脏的化石燃料”。但是,她的警告似乎正在被漠视。在欧洲,重新接受煤炭的国家不止德国这个欧洲最大经济体和最大能源消耗国。为了给“没有俄罗斯天然气的冬天”作准备,意大利、奥地利和荷兰等国也都表示将重开煤电厂,增加煤炭产能、提高煤电占比、限制天然气发电。在巴黎蒙田研究所气候、能源和环境研究员约瑟夫·德拉特看来,进口液化天然气需要技术和设施支持,短期内想缓解能源供需矛盾,除了煤炭,欧洲没有其他选择。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欧洲多年来一直推动煤炭退出能源市场。意大利承诺到2025年淘汰煤炭,荷兰承诺到2030年、德国承诺在2038年前完成退煤。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更是冯德莱恩在欧盟执政的政策基石之一。因此,重启煤电在欧洲被广泛认为“具有破坏性”,更会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
在战争爆发前,欧盟2021年近一半(46%)的煤炭进口来自俄罗斯。但是,煤炭在今年4月初成为欧盟对俄能源制裁的首个目标,对俄煤炭禁运将在8月初生效。在6月28日召开的七国集团(g7)峰会上,欧盟在美国施压下最终同意对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设置价格上限,能源供应进一步“武器化”,“经济衰退”“前景严峻”等消极表述也频繁出现在相关分析中。事实又一次证明,在这场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战争中,欧洲最终吞下了最大苦果。
三个因素刺激多国走上“回头路”
冯德莱恩说,在削减化石燃料的长期努力中走“回头路”这件事情上,是与否“二者不过一线之隔”。至于最终促使一些欧洲国家迈过这“一线之隔”的刺激因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首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加速能源“脱俄”,陷入“制裁-反制裁”的恶性循环,“气短”困境不断加剧。进入6月中旬以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接连减少“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对欧洲的供气量,目前仅以约40%的运能运行。“北溪-1”号管道是俄气输往德国等欧洲主要国家的主要通道。
6月27日,欧盟理事会批准一项规定,要求成员国天然气库存今冬前至少达到储气能力的80%。但负责能源事务的欧盟委员卡德丽·西姆松同日坦言,虽然欧盟成员国天然气供应目前尚有保障,但供应安全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彭博社援引数据统计报道说,此次受到俄罗斯供给减少冲击的欧盟国家数量多达12个。
其次,美国填补欧洲天然气缺口的计划进展不顺。6月初,美国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公司自由港天然气一处设施发生爆炸,直接导致未来数月天然气运输和出口能力受限。欧盟5月初表示年内将削减三分之二的对俄天然气需求后,美国曾承诺要增加对欧天然气供应。自由港液化天然气设施预计至少要3个月时间才能恢复部分运营,填补欧洲天然气供应缺口的来源被扰乱,一度导致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飙升。
第三,地处北半球的欧洲目前正处炎夏,极端高温天气在需求端加剧了能源危机。6月中旬,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多地平均气温比往年高出10摄氏度以上。高温带动了空调用电需求,法德电价攀升。世界气象组织专家认为,目前高温的根源性因素是“令人担忧的气候变化趋势”,而欧洲重新烧煤,无疑将进一步打击现有气候状况的可恢复性。
欧洲海外找煤恐难满足需求
为推进碳减排,欧洲近年加速绿色转型,与之相伴的是传统能源产能日益枯竭,自给率低下导致能源体系稳定性脆弱。欧盟决定制裁俄罗斯煤炭后,欧洲煤炭期货价格应声走高,进入6月以来更是连续处于接近每吨400美元的高位,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超一倍。期货价格的惊人涨幅,显示出欧洲煤炭供需矛盾并不亚于天然气。
寻找替代能源,是欧洲短期内缓解能源危机的最可行方式。具体到煤炭而言,欧委会数据显示,在欧盟2021年煤炭进口中,除了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也是主要供应商。德国煤炭进口商协会主席亚历山大·贝特近日表示,目前德国煤电站正在测试如何利用来自澳大利亚、南非、印尼和哥伦比亚的煤炭。
非政府环保组织“气候行动网络”官员尼尔·马卡洛夫坦言,“当前的风险,是用一种依赖性取代另一种依赖性”。不仅如此,受制于产能、运力和热含量硫含量等产品品质限制,外界普遍认为,欧洲缺煤的现状短期内很难缓解。路透社直言,虽然印尼是煤炭大国,但该国煤矿已经接近满负荷生产,不太可能满足欧洲的额外供应要求。
事实上,欧洲能源危机在去年夏天就出现了苗头。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折射出欧洲近年来过于激进减碳、关闭煤电速度过快、依赖进口化石能源的政策失误。因此,全球煤炭市场供需紧张的态势将大概率持续,煤炭价格也会进一步升高。但也有相对乐观的一面——持续高温天气促使欧洲特别是南欧多国光伏发电量有所增加,这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欧洲缺煤少气的状况。
“绿色欧洲”前景有待观察
就在欧洲决定重新捡起“脏煤”之际,6月22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号称“欧盟有史以来最大幅度的碳市场改革”。路透社称,此举减轻了人们对欧洲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将被迫延迟的担忧。
新通过的欧盟草案内容包括:到2030年,碳排放交易行业总排放量较2005年减少63%,此前提议比例为61%;将碳关税征收范围扩大到间接排放,即制造商使用电力产生的碳排放,等等。与去年欧委会提出的一揽子环保提案初版草案相比,这次通过的修正意见更为严格。
德国波茨坦大学能源政策教授约翰·利利斯塔姆认为,从中长期看,欧盟对清洁能源转型的决心和力度是加大的,未来对风电、太阳能、氢能、储能等领域的投资和部署都会增强。这样的判断符合冯德莱恩给欧盟各成员国规划的路径,即继续关注可再生能源。冯德莱恩称,面对俄罗斯能源供应减少,欧盟需要做出未来回头看时依然觉得“正确”的选择。在利利斯塔姆看来,德国等欧洲国家目前转向煤炭是“暂时”的,目的是“为能源转型争取时间”,以便提出“更可持续的长期博天堂最新的解决方案”。
欧洲议会的表决结果不代表通过了相关法律,仅是确认了欧洲议会即将与欧盟理事会就最终法律进行谈判的立场,相关草案还需要欧盟成员国一致批准才能立法生效。
分析人士认为,此轮欧洲能源供需矛盾暴露出的,是欧洲乃至全球都亟待解决的能源安全问题,因此,“更现实”的当前困境与“更绿色”的未来发展路径,实际上也是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选择题。
中国气候变化特使解振华5月底在瑞士参加达沃斯论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他的一些观点:“能源安全的暂时困难,可以用临时的办法解决,比如欧盟一些国家启动旧的火电厂,但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必须要坚守。”解振华所言的“长期目标”包括,在去年年底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期间,40多个国家签署声明,承诺将停止对国内和海外新煤电项目的所有投资。
本报北京6月29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子倩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