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西海固振兴新篇章-博天堂国际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宁夏篇

中国青年报  |  2022-06-29作者:马富春

    43岁的姚选是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村支书、彭堡镇副镇长,他最近正全力以赴推进村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大事。

    过去20多年,这个西北汉子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冷凉蔬菜的生产加工。“巩固一产,强二产,拓三产。”姚选想通过现代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将姚磨村打造成“文旅胜地”,吸引游客在青山绿水中体验乡村生活;同时,让村里蔬菜基地出产的高品质蔬果直接上餐桌,让村民真正吃上“旅游饭”。

    这些都是姚选之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这些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他的梦想在一步步照进现实。尤其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姚磨村考察,更坚定了姚选推进全村加快发展的强大信心。

    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姚磨村考察,深入了解姚磨村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后来,总书记的嘱托被印在蔬菜基地入口的牌子上:“蔬菜品种很好、质量很好,要按照标准化种植生产,经得住检验,努力达到有机食品标准。”

    “总书记的肯定和嘱托,给我们发展蔬菜产业指明了方向,增强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姚选说。

    地处六盘山北麓,姚磨村具有发展冷凉蔬菜的良好条件,可周边地区存在产业趋同。常年跑市场,姚选知道,大批量出产蔬菜,要卖好价钱,就得打时间差,而这得有一定的基础条件。

    争取精准扶贫项目支持,姚磨村建起了8000平方米的冷库,增设3栋智能玻璃温室、30栋日光温室和净菜分拣包装加工车间、制冰厂、包装箱厂等,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全面改善。

    要赢得市场,菜品品质是关键。姚选请来农业专家,帮助基地确立了从点种、育苗、管理、采收、预冷、包装、运输至销售的统一标准和一套管理系统以及全机械化的作业方式。

    如今,姚磨村蔬菜基地的生产次数已从一年一茬变成一年三茬,年产量达到17万吨。高品质的蔬菜深受经销商青睐,畅销全国市场。发展蔬菜产业鼓了农民钱袋子,姚磨村成为原州区的“明星村”。

    周边地区都在发展冷凉蔬菜,姚磨村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以休闲观光农业为突破口,以冷凉蔬菜为基础,推进三产融合,开拓产业发展新天地,成了姚选和村委会一班人的重要努力方向。

    姚磨村去年开始着手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争取到国铁集团的支持,获捐的退役内燃机车、客车车厢,成为一道独特风景;还和当地餐饮企业洽谈,着手打造集食、住、娱、游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就连种植蔬菜的大棚也被升级改造,成为既养鱼又种菜的“混搭”大棚。

    “游客来到我们村,在设施大棚观光现代农业,可以一边采摘蔬菜水果,一边钓鱼,然后在精心装扮的火车车厢里用餐。”在姚选的大脑里,有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姚磨”的美好蓝图。

    入夏以来,从固原市及周边城市前来姚磨村观光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精心栽种的蔬菜水果卖上了好价钱,还在交通物流、住宿餐饮、农特产品销售等方面有了新收入,一些农民还做起了直播,把家乡的美景、美食通过互联网介绍给外界。

    “乡村振兴,大有可为,我们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带领乡亲们走好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康庄大道,让乡亲们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对于村子的未来,姚选信心满满。

    为老区发展贡献力量

    “引进国内最先进的双层拱挤地膜加工设备20套,年生产高标准可回收耐候环保地膜1.5万吨、普通地膜4000吨,年产值1.6亿元,利税达到600万元,为当地60余人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产品可满足西海固及周边地区农用地膜的市场需求。”这是固原市西吉县青年创业者金玉龙给记者算的一笔账,也是他正在推进的工作。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考察调研,来到西吉县将台堡,瞻仰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参观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纪念馆。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成为金玉龙前行的动力。“作为农民的儿子,也是一名退役军人,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创业,我感到十分光荣。”金玉龙说。

    2016年9月,他来到宁夏西吉工业园区,创办了一家塑料制品生产加工企业。

    “要生产农民用得上的好产品。”金玉龙加大科研投入,重金聘请高科技人才和智囊团,经过数次研发,先后获得23项技术专利,并成功研发出了针对当地不同农作物的黑白地膜、反光膜、生物降解膜等各种功能性地膜,深受当地农户欢迎。

    在全膜覆盖旱作农业为广大农户增产增收的同时,使用后的废旧地膜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问题,这在地膜广泛使用的西海固地区尤为严重。金玉龙又带领团队投入新的科技攻关中。

    在一次次的反复实验中,回收废旧地膜、变废为宝的生产线试用成功。金玉龙投资800多万元建设了废旧地膜加工基地,按照“谁生产、谁回收”的原则,回收自己头一年卖出去的地膜,进行再加工,生产符合环保标准的塑料制品。

    为了鼓励农民回收残膜,他打破以往残膜补贴补给加工企业的模式,将所有的政府补贴都补给农户,同时,企业还向农户按每吨残膜补贴200元运费。近3年来,他的企业共计回收废旧地膜3.9万吨,补贴运费780万元。

    “通过‘政府 企业’双重补贴的模式,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户积极参与‘白色污染’防治工作,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改善了耕地土壤质量,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从而实现了废旧资源再利用和保护环境及农户二次增收的多重效果。”金玉龙说。

    “自己富了不算富,老百姓富了才是真的富。”金玉龙知道,自己发展地膜产业既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也离不开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这些年来,他始终深怀感恩之心,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全面投身捐资助学、爱国拥军、抗疫救灾、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公益事业。

责任编辑:李立红,惠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