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乌克兰人留下,其他难民请去卢旺达-博天堂国际

中国青年报  |  2022-04-28作者:胡文利


    当地时间4月14日,英国多佛,移民被英国边防部队带上岸。英国政府当日宣布,计划将偷渡赴英者遣送安置到非洲国家卢旺达。与此同时,英国政府承诺接收大约20万乌克兰避难者,并强调接收规模“没有上限”。但截至4月9日,英国政府仅批准700多份乌克兰避难者提交的签证申请。视觉中国供图


    英国政府日前与非洲国家卢旺达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计划将前往英国寻求庇护的难民“外包”给卢旺达接收。此举引起巨大争议,被批为“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的回魂。

    近年来国际形势持续动荡,越来越多人因战争、冲突、饥荒、气候等问题流离失所,辗转他乡谋生。今年2月爆发的乌克兰战争,更是导致了二战后欧洲最严重的难民危机。而欧洲对待乌克兰难民和其他难民的截然不同态度,反映了隐藏在欧洲移民政策中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

    英国把难民“外包”给卢旺达

    4年前,来自厄立特里亚的戈伊托姆再次来到当地移民局,准备续签以色列居留签证。移民官员告诉他,他不能继续留在以色列了。对方给了他两个选择,要么去非洲的卢旺达或乌干达,要么面临无限期监禁。这是时任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对非法移民新推出的“自愿遣返”政策。

    戈伊托姆不想在监狱中度过余生。他接受了以色列政府给的2700欧元和一张单程机票,踏上了卢旺达的土地。让他没想到的是,由于不熟悉当地语言和文化,这些年来他在卢旺达一份工作都没找到。更糟糕的是,当局只在他入境时给了3个月签证,然后就不再续签。如今他已届而立之年,没有工作、没有家庭、没有合法身份,生活全靠救济。他在接受以色列《国土报》采访时悔不当初地说:“可能还是待在监狱里更好。”

    不久之后,大批来自英国的非法移民可能步戈伊托姆的后尘。英国首相约翰逊4月14日宣布,英国与卢旺达签署了一项“移民和经济发展合作协议”,从今年5月起,任何入境英国的非法移民都将被转移至卢旺达,在那里完成难民申请并接受安置。为此,英国将向卢旺达提供1.2亿英镑资金援助。

    一段时期以来,英国政府为移民问题操碎了心。据统计,2021年乘船从英吉利海峡偷渡到英国的非法移民超过2.8万人,是2020年的3倍。面对屡禁不止的移民,英国只好另辟蹊径,把接收他们的工作“外包”给卢旺达。

    英国政府的这份协议,在国内外都引起了轩然大波。苏格兰民族党下议院领袖伊恩·布莱克福德表示,把弱势群体甩给他国的行为让人心寒。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吉莉安·特里格斯在声明中表示,英国把难民作为商品进行交易、转移到国外的“代工厂”,这有违国际法准则。

    “人权”是假 殖民是真

    “英国与卢旺达签署的协议,再现了大英帝国令人不安的余音——殖民者将一批批奴隶和劳工运送到重洋之外,帝国通过暴力凝聚权力,对过往的补偿却永不到来。”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教授帕瓦蒂·纳尔认为,移民“外包”是殖民统治的重演,它又一次让非洲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1994年,一场由殖民者种下的祸根酿成的种族大屠杀,给“卢旺达”这个名字蒙上了一层悲情色彩。此后,这个东非国家励精图治,人类发展指数迅速提高,贫困率从2006年的57%下降到2011年的45%,人均寿命从2000年的46.6岁提高到2021年的65.4岁。尽管如此,卢旺达仍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数十年来,卢旺达一直向动荡不安的周边国家敞开大门。截至2021年9月,卢旺达收容了近13万名难民,其中大部分来自邻国刚果和布隆迪,也有阿富汗、海地、索马里、南苏丹等国的难民。

    发展中的卢旺达,近年来一直受到了西方“人权”放大镜的审视,对卢旺达人权状况颇有微词。金钱并不是促使卢旺达与英国签署难民安置协议的主要动机。卡加梅总统试图将卢旺达定位为“西方盟友”和“非洲冲突的救火员”。法新社指出,与英国签署难民安置协议旨在提升卢旺达的国际形象,改善卢旺达的人权声誉,并获得英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支持。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英国国际人权大使丽塔·弗伦奇曾对卢旺达“没有对侵犯人权指控进行透明、可信和独立调查”表示过“遗憾”,英国警方也警告过卡加梅总统的反对者,说他们“可能面临生命危险”,但在难民安置协议签署后,约翰逊对卢旺达不吝赞美之词,说卢旺达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欢迎和接纳移民的能力为世人所公认”。一些右翼政客也称赞卢旺达“安全而繁荣”,反对该协议的人“对非洲充满偏见”。

    “政治正确”难敌现实利益考量

    分析人士认为,引发争议的难民“外包”政策能否奏效,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在西方政治内顾性加剧、难民“开门”政策一去不复返的背景下,英国此举恐将引发其他国家争相效仿。

    实际上,英国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早在2001年,澳大利亚就在瑙鲁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建立了“离岸难民中心”,把所有无证移民都关押在那里,即便他们符合申请移民的资格和条件,也“绝不让任何一人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截至目前,在瑙鲁的难民中心仍有100多名难民。据目击者透露,那里的生存条件相当恶劣,多人死于暴力、疾病和自杀。

    对难民采取“零容忍”政策的丹麦,从去年就开始吊销叙利亚难民的居留权,并通过立法将难民“外包”合法化。丹麦执政党社会民主党公开表示,该党的核心政策之一就是“在欧盟之外的地方处理移民申请”。丹麦移民部长马蒂亚斯·特斯法耶声称,英国“向前迈出了好的一步”,丹麦也将与卢旺达协商难民转移事宜。

    此外,欧盟边境管理局也正与尼日尔政府进行谈判,可能将在非洲建立“边境区”,收容等待漫长申请的非法移民。

    对来自中东和非洲等地的难民关闭大门的同时,欧洲却敞开怀抱迎接乌克兰难民的到来。联合国难民署数据显示,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已有500万人逃离乌克兰。欧盟迅速向乌克兰难民开放边境,并给予他们自由流动的权利,允许他们在当地入学、就医、住宿和就业。

    对待不同难民的两张面孔、双重标准,引起了民众的广泛质疑。玛丽女王大学教授帕瓦蒂·纳尔教授认为,将乌克兰难民的待遇与卢旺达协议作对比,英国移民政策中存在的种族歧视便显而易见。一位名叫哈米德的听众对英国广播公司(bbc)说:“难道说,乌克兰人的命比其他某些国家的人更值钱?”

    《华盛顿邮报》指出,欧洲人将乌克兰人视作“白人”和“基督徒”,这与许多欧洲国家的自我认知是一致的,而乌克兰与波兰等邻国也有相似的文化和共同的历史。不过,这种基于肤色和信仰等因素产生的“情谊”,在现实利益面前也暴露了其“塑料”质地。27个欧盟成员国并非平均分摊乌克兰难民,大部分由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各个乌克兰邻国承担。大量乌克兰难民突然涌入,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冲击,激化了社会矛盾,也让欧洲各国渐生嫌隙。欧盟内政事务专员于尔娃·约翰松曾表示,乌克兰这个担子应该由各成员国“公平分担”。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教授王展鹏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指出,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洲首当其冲地受到全方位的影响。目前欧洲国家经济普遍动力不足,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不大,数百万难民对欧洲各国都是负担。在短期内,欧洲出于“政治正确”,对乌克兰难民表现出欢迎和接受的态度;但结合叙利亚危机、利比亚危机等先例看,大量难民对当地社会的经济、安全等确实会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导致社会分裂和民粹主义兴起。如果乌克兰危机持续下去,必然进一步加剧欧洲的压力增大和分化。  

    本报北京4月27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文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高鑫诚,邹艳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