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旗设计者周令钊:我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强-博天堂国际

中国青年报  |  2022-04-26作者:王聪聪 梅潇予




    编者按

    “你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样的?青春怎样度过才不会后悔?什么才是幸福?”这是青年的时代之问。一代代青年矢志奋斗,唱响青春之歌。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为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中国青年报大思政版开设“精神路标·我要的人生”系列全媒体人物栏目,欢迎广大读者关注留言并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我们的邮箱:acadiwa@163.com。

——————————

    旗帜是信仰,是方向,是力量。1949年4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制定团旗,设计者周令钊立足“青年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一定位,以简单、鲜明的设计表达青年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组织,青年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以旗帜凝聚青年,指引青年,形成了鲜明的精神路标。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组织对团的要求有所变化,但始终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凝聚了一批又一批青年接续奋斗。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了103周岁的周令钊。

    中青报·中青网:您设计团旗的灵感来自哪里?

    周令钊:我从“团结在共产党周围”这条文字中感悟到,团旗设计应有两个视觉形象主体,其一是五角星,象征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其二是一个圆圈,我将圆圈放在五角星外围,这条封闭的圆线,从平面构成这一视觉传达设计基础分析是由无数点组成,象征着团结在党周围的无数先进青年。简洁明了的主体形象有了,我马上又画了一张色彩效果草图,30分钟后团旗设计一气呵成。

    62年后的2012年,共青团纪念日前几天,我意外地见到了我设计的团旗草图复印件,并得知了设计稿交稿后的下文。我的设计方案和各地选送的上百件方案精选十数件一并送交中央领导审阅定夺。在我的方案草图上,毛泽东主席写了“同意此式”,刘少奇主席写了“这个好”,周恩来总理写“同意这个”并具体指出“须将金黄色圆圈及五角星移放下点,置于红旗四分之一的中间”。不久后我设计的团旗飘扬在五四运动及共青团纪念日活动中。

    中青报·中青网:您经历了连年战乱、颠沛辗转,但始终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您在什么时候确立了信仰并坚定信仰?

    周令钊:我出生于1919年5月2日,两天后“五四运动”爆发。对于中国来说那是一个思想革命的激情年代,也是一个你死我活的革命与反革命、复辟与反复辟的动荡年代,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反帝、反封建是我们那个时代众多有识青年努力的动机与目的。

    我还是少年时就进入了社会,并一直做着艺术服务社会、宣传大众的工作,随着人生经历的积淀,也逐渐坚定了信仰。

    1931年我12周岁,小学毕业。当时社会时局动荡,家中经济每况愈下,我打算跳过初中考入高中程度的华中美术专科学校。在长沙青年会补习英文、在正德学校补习中学古汉语。期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寇占领我东三省,那一天被中国民众视为永远的“国耻日”。我也回长沙中学附小跟汪仲琼先生学用美术字写抗日标语,学画抗日宣传画,四处张贴;参加小学生宣传队,到长途汽车站讲演、散发传单,宣传抗战。记得当时年龄还小,对国家大事、社会政治还缺乏理解和分析能力,所以讲演稿是当时已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即今天的共青团)的母亲郑家一帮助完善的,我背诵后去讲演。

    青年时期,连年战乱,难以持续在课堂学画,走的更多的是“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路。

    1937年我18岁,“八一三”事变发生,日本侵略军轰炸上海,我在长沙参加抗敌画会,和朋友们每星期赶出一个画展,到街头乡镇巡回展出,宣传抗日;19岁在武汉三厅美术科,参加黄鹤楼《全民抗战》大壁画的创作绘制;随抗敌演剧第五队经桂林、柳州、贵阳、大理、保山、西双版纳到缅甸慰问中国远征军,一路宣传抗日。路上大山起伏、民族村寨、服装银饰,看不尽画不完。那段生活,对我日后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真正的美存在于大自然、大社会。学校启发你认识美,你需行万里路,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找美、体验美、创造美,在学习探索的同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1942年我23岁,到柳州参加了抗敌演剧第五队。抗敌演剧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条件下,于1938年由周恩来同志根据毛主席的路线、方针,亲自组织建立的,是在国统区的特殊战斗环境中进行抗日宣传活动的革命文艺队伍。

    在五队,我为在柳州、桂林、滇西、楚雄等地上演的反法西斯七场话剧《人兽之间》、曹禺的《丁大夫》(又名《蜕变》)等作舞台美术与演出海报设计。

    《人兽之间》话剧中,我设计的布景景片都是借用队员们的灰色军毯绷成的。在效果厚重的灰色军毯上挂一幅窗帘意指民居、换一块铁栅栏指敌监牢等,军毯景片靠灯光变色营造出契合剧情的氛围。并趁换场时灯黑,预先安排好演员就近抬着景片、道具安置下场的位置,灯亮时景已迅速换好,下一场上演时,只是把军毯景片换个位置摆放,既强化了全场戏的整体效果,且换景便利时间短,也节约了景片的制作费用,更合乎战时轻装上阵的原则,从简而不简陋,这一巧妙设计使演员观众都高兴。对于这个舞台布景的设计,被许多行家赞誉为:融写实主义与构成主义于一炉,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现主义风格,是中国话剧运动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创举。《人兽之间》的演出海报,我用红黑二色的石板印刷,效果强烈颇得好评。戏在桂林大华影院演出,场场爆满。

    23岁的我获得行家们如此高的评价,着实欢喜,更坚定了自己前行的信心。

    中青报·中青网:2018年夏,在中央美术学院建校100周年之际,您与其他7位老教授致信总书记,表达了将进一步加强美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心声。总书记在回信中特别提到您。您认为要如何通过美育教育筑牢青年的信仰之基?

    周令钊:人文艺术是美育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涵括文学、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等。美的语言、美的声音、美的画面、美的形象、美的动态、美的色彩……都会沁人心脾、令人愉悦。这充分显示了美好事物的感染力,也反映出美育的必要性。

    去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存基础夯实立定,接踵而来的是美育势在必行。美育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应运而生,美育是为提升人类精神文明和培养人们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美育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使人的心灵更美、行为更美。

    信仰之基不是一蹴而就,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都不容忽视,坚持贡献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理念需要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作为支撑。人文艺术可以启迪心智,使人日益开明,扬大我而弃小我,美育正是筑牢信仰之基的重要途径。

    近百年来,我见识了祖国的山河壮美、山清水秀。中华多民族,文化多锦绣,大社会、大自然美不胜收,是我发现美创造美的源泉。面对如此美好的河山,我作为美术工作者,作为美育教育者,也作为曾经接受美育教育的学生,我认为青年们不论早晚,也不论是否人文艺术专业,只要认识到美育对人类进步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文艺术可以使世界变得更美好,主动关注并接受美育的普及教育,便有望筑牢信仰之基。

    中青报·中青网:什么是您想要的人生,实现了吗?

    周令钊:我14岁开始接触实用美术;18岁起做公共艺术宣传抗战;29岁为迎接解放做木刻传单画稿,为国共北平和谈设计会场等;30岁起为新中国的成立画过开国大典悬挂于天安门城楼的毛泽东主席画像;其后又参与并主创了政协会徽、国徽、团旗、队旗、钞票、邮票等一系列国家形象。作为美术工作者,我从事过各种美术设计,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有关。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对美术的要求多种多样,我感到美术家能胜任就是幸福。这些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工作,我一直做到百岁,因为这是我一生的追求。80多年间,我也游历过众多祖国山川,所到之处,写生收集资料,画创作草图,之后空闲了就搞些自由创作。回想我的百年人生,丰富、充实也踏实。

    中青报·中青网:您觉得当前90后、00后和您年轻的时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您对青年有什么寄语?

    周令钊:我今年满103周岁、进104岁。20岁时,面临战乱,我们用自己的所长努力为抗战救国尽力、努力生活并提升所长;30岁起,又面临着战后与新中国开国时的一穷二白,我们为国家的建设努力发挥所长、努力生活并锤炼所长。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各自的职责,今天的90后、00后也不例外。今天的中国富裕了很多、全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文明了很多,也与世界拉近了很多,因此今天的青年所面对的层面多了、区域广了、要思考的问题复杂了。但我认为现在青年起点比我们高,只要坚定为社会尽职、为大众服务的信念,我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强。

    (摄影:李印白 海报制作:李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聪聪 梅潇予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许革,王聪聪,邹艳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