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王杰精神述评-博天堂国际

新华社  |  2021-11-26作者:刘小红

    在最近一次实兵对抗中,面对蓝军多重设障、层层阻击,参与攻坚任务的第71集团军某合成旅“王杰班”车组顶住强大火力,直插纵深,帮助后续部队进攻成功撕开突破口。

    56年前,王杰在组织民兵埋排雷训练时,现场突发意外。生死瞬间,为保护他人,王杰用生命践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誓言。

    56年来,王杰精神激励着英雄部队不断创造辉煌。

    10余万字日记是践行“两不怕”精神的生动写照

    王杰,1942年出生,山东省金乡县人。1961年入伍来到原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营一连,连续3年被评为“五好战士”,2次荣立三等功。

    1965年7月14日,班长王杰在组织民兵训练时突遇炸药包意外爆炸。危急关头,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生命安全,他毅然扑向炸药包,献出了23岁的年轻生命。

    王杰舍己救人牺牲后,他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王杰班”。

    当兵4年,王杰写下了350多篇、10余万字的日记。“这些日记真实记录了英雄成长的心路历程,是他践行‘两不怕'精神的生动写照。”这个旅王杰事迹陈列馆解说员谢梦琪说。

    应征入伍,王杰写下了第一篇日记——“人一生,能服从祖国的需要为最快乐,服兵役是第一志愿。”

    服役期间,王杰刻苦训练,仅两年就考取了工兵五大专业技术“满堂红”,第三年被原济南军区表彰为“郭兴福式”教练员。

    1965年,王杰在日记中写下“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仅仅两个月后,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铮铮誓言。

    2017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第71集团军视察时强调,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王杰精神是众多新“王杰”涌现成长的“催化剂”

    英雄从未走远,他的精神永远传承。

    王杰生前所在连每次点名,呼点的第一个名字永远是“王杰”。每逢重大任务前后,官兵都要整齐列队,向老班长宣誓、汇报。

    “这是一种纪念和景仰,更是一种传承和激励。”旅政委汤炜说,旅队始终注重用王杰精神建队育人。新兵入营,做的第一件事是参观王杰事迹陈列馆,学唱的第一首歌是《王杰的枪我们扛》,上的第一堂教育课是“弘扬‘两不怕’精神,当好王杰传人”,读的第一本书是《王杰日记故事选》……

    正是这种传承弘扬,王杰精神成为众多新“王杰”涌现成长的“催化剂”。

    “王杰”涌现在战位上。

    “王杰班”第31任班长、三级军士长王大毛,刚转岗装甲步兵专业时是个地道的“门外汉”,他坚持像王杰当年“专挑坚硬的坦克道挖雷坑”一样苦练硬功,很快熟练掌握了必备技能,能操作10种轻武器。

    上士谢彬彬,不断向王杰老班长学习,在新岗位上迅速成长为旅“最佳射手”,被集团军表彰为“新时代王杰式好战士”。

    “王杰”涌现在人民需要的时候。

    2020年夏天,洪水肆虐,九江、淮南先后告急,王杰部队2000余名将士星夜驰援,辗转近千公里,在人民群众与洪魔之间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钢铁长城。

    一直以来,王杰部队官兵们勇救落水群众、扑救山火、扶贫帮困的英雄事迹不断涌现。

    王杰精神是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加速器”

    50多年来,王杰精神,历久弥新,激励广大官兵不断精武强能,提升实战技能,在强军路上留下一串串闪亮足迹。

    4年前,“王杰班”由工兵班转型装甲步兵班,换装某新型两栖步兵战车,这是新的挑战。

    聚焦转型,全班立下“三铁”规矩:训练时间一秒不能少,规定时间外加练;规定内容一个不能落,不达优秀不罢休;训练强度一点不能降,每周2次8公里武装越野,每月2次20公里拉练。

    新装备列装不足百天,“王杰班”首次实弹射击全部命中目标。

    王杰精神激励官兵勇攀高峰。“王杰班”率先在全旅开展“减员战斗训练”,成为集团军首个“减员至7人不影响战斗,减员至5人可继续战斗,减员至2人能坚持战斗”的装甲步兵班,赢得了走向未来战场的“资格证”。

    如今,“王杰班”战士个个能在步战车所有战位任意互换,成为集团军班组训练标杆,成果在全旅推广。

    王杰精神激发训练热情。旅队官兵纷纷向“王杰班”看齐,跟“王杰班”pk。特别是新体制运行以来,这个旅瞄准战场,创新训练理念和方法手段,从难从严摔打磨练部队。

    王杰精神加速战斗力提升。旅队捷报频传,先后在陆军各项比武中摘金夺银。

    时光流逝,精神永恒。50多年来,王杰精神在一代代官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他们争当王杰传人,用王杰精神凝神聚魂、精武强能、练兵备战,不断书写着王杰精神新篇章。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

新华社记者 刘小红

责任编辑:焦敏龙,孙庆玲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