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逐梦答卷正由无数青年续写-博天堂国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11-24作者:杨洁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洁

这是航天梦开始的地方——东方红一号发射场。

从1958年提出预研计划到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几乎见证了整个过程。彼时,他刚刚过完41岁生日,正迈向人生年富力强的黄金时代。

如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也迎来筑梦苍穹的新时代。11月22日,在2022年中国航天大会“青聚海口”青年科学家论坛上,空间站梦天实验舱设计师、载人飞船任务调度员等身处不同岗位、但怀揣同一航天梦的青年科学家们从天南海北而来,汇聚于此。

论坛由航天科技集团团委、航天科工集团团委、共青团海南省委、中国青年报社团委、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支持,中国宇航学会与海南大学共同主办。杰出的青年代表以沉浸式演讲的方式,共同探讨青年成长成才因素,分享青春奋斗历程。

孟瑶演讲。宿东/摄

站在舞台上,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梦天实验舱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孟瑶兴奋地说:“过去前辈用奋斗点燃了东方的红烛,今天我们努力为航天强国的梦想走出坚实的步伐。”

这并非一句空话。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对梦天舱的技术设计细节如数家珍:梦天实验舱全长17.88米,最大直径4.2米。整舱采用了四舱构型,由工作舱、货物气闸舱、载荷舱、资源舱组成。

“梦天实验舱有两个特有功能。”孟瑶介绍,这分别是货物进出舱功能和微小飞行器在轨释放功能。其中,梦天实验舱的货物气闸舱,堪称空间站的洋山港,这里具备高度自动化的特点,通过指令发送就可以完成物资转运的任务,真正实现了“指尖上的物流”。

身为空间站供配电设计师的李嘉丽,也赶到海南。她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电掣星空”空间站供配电青年突击队一员。她说,“我们参与创造的这些国之重器,‘电’亮了中国空间站,‘电’亮了中国人的太空家园!”

李嘉丽演讲。宿东/摄

任亮是“电掣星空”空间站供配电青年突击队的“火车头”。在“电管家”的研制过程中,舱外单机如何在轨维修的难题一直困扰着团队。一天晚上,任亮看完资料,头脑一直思考破解难题的方法,直到走出办公室取外卖的那一刻,他看到外卖员提着保温箱,突然灵光乍现,立即打电话召集团队探讨。原来是外卖保温箱上的提手启发了任亮。这个提手可以方便抓握和传递物品,方便航天员在轨操作。

在这支青年突击队里,35岁以下青年员工的比例达到70%,平均年龄31岁。“载人航天是个系统工程,就像一个庞大的机器,每个人可能是螺丝钉、齿轮、传送带,只有每个人的工作到位了,这个庞大的机器才能正常运转。”李嘉丽说。

承担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载人飞船任务北京总调度的高健也感同身受。“很多人问,‘北京明白’到底是明白了什么?”

这位90后总调度有了更新的体会。在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过程中,团队发现交会对接图像有“鬼影”。高健快速回想所有已知的故障预案和应急分支,却一下子没有想起对应的处置措施,瞬间手就出了汗。旁边的前辈第一时间前来帮助,发现这是需要航天员发送手控指令调整的,与航天员配合完成指令发送后,“鬼影”消除,他心里松了一口气。

高健演讲。宿东/摄

“北京明白”的高健逐渐理解到,“明白”不仅仅是对组织任务的确认,更是对航天团队实力的确认。他说,“中国航天之所以收获一次次的圆满成功,是所有航天人的全力以赴和协同配合。这才是‘北京明白’真正的底气所在,才是“圆满成功”的力量之源。”

从2016年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到如今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共青团海南省委副书记许昌斌感慨道,一批批青年科技人才伴随着一枚枚长征火箭的点火升空,把奋斗书写在筑梦航天梦想上,让青春绽放在航天事业的丰功伟绩上。

他还提到,海南共青团联合中国青年报社、香港中联办青年工作部等单位联合打造“中国(海南自贸港)青年筑梦大道”青少年动员引领服务平台,目前共建联盟成员单位达到35家,引领更多青年在琼州大地上筑梦、追梦和圆梦。

敦晓彪演讲。宿东/摄

高军演讲。宿东/摄

谭子龙演讲。宿东/摄

论坛当天,来自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部的敦晓彪阐释了我国开展空天防御研究的重要意义,他说,“我们接过了前辈们手里的接力棒,要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15所的高军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了他们在北京冬奥会中运用“先下沉、再平移、最后上升”的“小开合”方式,贡献出航天方案。

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02所的谭子龙则讲述了他从一名从事航电设计的“航天新兵”,成长为一名无人机行业应用市场人员的身份转变,他认为技术应用是推动技术迭代、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我们‘北京明白’团队的职责,是确保航天员呼唤祖国时,永远有人回应。”高健说。

一句话也道出了航天青年人才群体的共同使命。

责任编辑:邱晨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