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青年云享青春 一场特殊的云上大思政-博天堂国际

中国青年报  |  2022-06-20
制图:聂亚栋


  编者按

  6月15日,中国青年报社在全媒体平台推出“与世界温暖de抱抱”青春云享会,邀请中外青年分享青春奋斗故事。

  这场青春云享会由中国青年报社、中青校媒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联合打造的青年国际传播可视化协同创新实验室共同发起。

  云享会特别播出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联合出品的全球首档无语别青年演讲节目《与世界说》,第二季精彩内容节选,并采访《与世界说》制片人吕思墨,了解节目台前幕后的更多故事。

  在“我和中国有故事”环节,世界各国青年在中国的学习、工作、生活图景徐徐展开,他们用自己的点滴经历,为我们开启一段文化交流之旅。

——————————

  这方舞台让青年“与世界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毕若旭

  灯光亮起,蓝雾般的光束汇聚。黑皮肤、黄皮肤和白皮肤的青年注视着舞台,6种语言同声传译准备就绪,中国短道速滑队队长武大靖走上舞台,开启他的《与世界说》。

  全球首档无语别青年演讲节目《与世界说》迎来第二季,这档节目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共同出品,是一档青年对话世界、理解世界的节目,第二季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主题,邀请20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优秀青年代表登台演讲,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小的时候,凌晨4点,我母亲叫我起床,骑个自行车驮我到我们佳木斯的室外冰场进行训练。说是室外冰场,其实就是野冰,东北的天也黢黑黢黑的,也老冷了。冬天大概在零下20多摄氏度,凌晨的时候就更冷了。”在节目中,武大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东北的凌晨冷到孩子们每隔15分钟就要到生火的棚子里暖暖脚。武大靖早上4点起床训练,7点坐在妈妈自行车后座上去上学,下午放学再上冰训练。“坚持了这么些年,你说为了啥,不就是为了梦想吗? ”

  两季《与世界说》节目中,还有另外39位中外青年走上舞台,向世界发声。陆丽雯是一位社区医生,她的日常工作,是为社区的孩子打疫苗、为老人提供医疗照顾,等等。虽然这些工作看似平凡,但她说“每个平凡人都是超级英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她参与到抗击疫情中,并亲眼见证了许多一线医护人员的抗疫故事。当《与世界说》节目组联系陆丽雯参与第一季的节目时,她表示希望用英语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陆丽雯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把自己的经历和所见讲给全世界的人,也是她的一个愿望。一位一线医护工作者用英语向世界发声,赢得了海内外不少网友点赞,也有网友发起感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电影《流浪地球》导演郭帆也是《与世界说》的演讲者之一。他向观众讲述了电影拍摄中的一个幕后故事。为了让电影中的空间站场景更具真实质感,在一个由许多屏幕组成的场景中,摄制组全部采用真实屏幕来布景。这些屏幕有的用来显示数据信息,也有的要和演员完成互动。最多的时候,一个场景中有100多块屏幕,背后就是100多台平板电脑、手机、电脑等设备,于是拍摄中出现了“极为壮观的一幕”——许多工作人员操控100多台笔记本电脑,同时操控,配合电影拍摄。郭帆和团队为影片摄制付出的种种努力也令人动容。他们耗时8个月,建立了从1977年到2075年的百年编年史,绘制了3000多张概设图和8000张分镜,制作了1万件道具,搭建了10万延展平米的场景。

  “向世界去讲述一个人们可能未曾了解到的、但却非常可敬可爱的中国”,是《与世界说》节目的初衷。“除了各行各业中有特殊贡献的人,我们还会聚焦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看起来很平凡,但他们的故事里蕴含着中国人的精神与大爱。”

  除了站在舞台上的演讲嘉宾,坐在舞台边的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也是节目的主角。在第一季各国青年与演讲嘉宾交流互动的基础上,《与世界说》第二季增设了世界青年代表团。“如果只是主讲嘉宾来演讲,我们很难听到外界的声音,也无法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节目制片人吕思墨介绍,“《与世界说》希望让各国青年真正听到彼此的声音,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

  来自柬埔寨的金俊水曾在节目中用柬埔寨语向郭帆提问,交流中两人都使用自己的母语,却毫无沟通障碍。

  玄机就在节目录制现场每位嘉宾和观众佩戴的耳机中。在嘉宾演讲和与各国青年交流的过程中,多国语言同声传译的加盟让多语种“无障碍沟通”成为可能。这也是节目的一大创新型突破——“无语别”。

  打造全球首档“无语别”青年演讲节目,《与世界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抚平沟通中的“褶皱”,跨越语言的障碍,让各国青年更好地表达出想表达的内容和精神内核。“这样设计也是希望传达一个理念,世界各国青年应该团结为一个整体,不会因语言的差异而造成思想和情感交流上的隔阂。”

  让青年“与世界说”的舞台没有局限在演播室中,节目组还打造了“高校与世界说”等节目衍生产品,将舞台扩展到大学生等人群的实际生活中,让更多青年讲述动人故事,面向世界发声。

  在一位网名为“chun啦啦啦”的网友的微博里,躺着一份满满3页纸的演讲稿。工工整整的方块字誊写下的,是乒乓球奥运冠军马龙在《与世界说》中演讲的全文,“抄出来没事看看,因为太励志!”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也有人专门写推荐贴,向网友推荐《与世界说》节目。

  “海内外观众的关注,就是我们做这档节目最大的动力。”吕思墨说,“节目的共情点就在于人类命运是一个共同的整体,我们希望通过节目,给世界一个‘温暖的抱抱’,希望整个世界更加团结,能够更加紧紧地、温暖地拥抱。”

——————————

  凌晨四点的梦想

  武大靖 中国短道速滑队队长

  家长搭棚生火陪伴,“露营式训练”背后多少辛酸

  小的时候,凌晨4点,我母亲叫我起床,骑个自行车,驮我到佳木斯的室外冰场训练。说是室外冰场,其实就是野冰,东北的天也黢黑黢黑的,老冷了,冬天大概在零下20多摄氏度,家长在外面也待不住,他们就搭了一个临时的棚子,在里面生火。我们滑冰大概滑15分钟左右,就回到这个棚子里面暖暖脚,然后再上冰。这样一直到7点训练结束,母亲骑自行车驮我去上学。下午4点,母亲准时在学校门口接我,拉着我接着去冰场,要练到晚上7点,然后我们俩一起回家。坚持了这么些年,不就是为了梦想吗?

  武大靖眼中的体育精神:场上是拼搏,场下是友谊

  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的决赛上,冰场上有危险物品出现,导致了重滑。其实在重滑之前,我一度领先,那场比赛我肯定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一说重滑,那完了,没劲儿了,也没体力了,我也知道自己可能拿不了冠军了,但是中国队必须拿,所以我就履行了之前我们商量好的一个战术,就是我来掩护队友,分散对手注意力,牵制对手。

  成功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中国队一直相信这句话,因为体育精神不仅仅是成就自己,也是成就别人、成就集体。

  我要带领中国队在自己家门口拿金牌

  从上届冬奥会到这届冬奥会,一共1400多天,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更何况我还是短道速滑队的队长,带领中国短道速滑队参加北京冬奥会是我的职责,该扛就得扛,该上就得上。我要带领中国队在自己家门口拿金牌,我的梦想不只是自己拿冠军,还要让整个中国队拿到冠军。

  每天凌晨4点起床为了啥?不就为个梦想吗?

  这届奥运会,媒体还问我,武大靖,下届奥运会你还参加吗?参加。当然参加。我从小天天凌晨4点多起床,为了啥?不就为了个梦想吗?不过现在的梦想不仅仅是为了拿金牌,我是一名运动员,我因此骄傲,同样肩负着责任。所以我要向全世界的青年,尤其从事体育工作、热爱体育的年轻人倡议,从我做起,让我们继续践行体育精神,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同时,为了全人类和平的梦想去燃烧生命。

——————————

  热爱的力量

  苏翊鸣 中国单板滑雪运动员

  当我在空中飞翔,我听见了风和自由的声音

  飞翔,来源于勇敢;勇敢,源自热爱。当我在空中飞翔,我听见了风和自由的声音。人生可以有很多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源于热爱。热爱是一种能量,推动你去认识这个世界,学会坚定地相信自己,努力永远会给你答案。梦想就是此生热爱与天赋的最高表达形式。

  对单板滑雪的热爱,早在一开始就刻在我心里

  10年前,幼小的我根本还没意识到,对单板滑雪的热爱,早在一开始就刻在我心里了,我一生都会热爱这项运动。热爱的力量,真的有这么大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世界上所有的坚持,都是因为热爱。多次的受伤和失败,如果没有那份对滑雪的热爱存在,我根本不知道我能坚持多久。

  苏翊鸣喊话同龄人:找到你们的热爱,跟随它、坚持它、传播它

  “热爱能抵岁月漫长”,日复一日地训练,看似艰苦枯燥,可我心里那份对热爱的执着,让我从不觉得这是一种煎熬,反而还很享受。也正是那份热爱,让我认识了佐藤教练,让我和我的偶像并肩站上了领奖台,也让我在18岁生日的时候,收获了全世界最好的成人礼。所以,在这里我想向全世界跟我一样的年轻人倡议,找到你们的热爱,跟随它、坚持它、传播它,让体育精神成为这种爱的延伸,也通过体育精神,把爱的力量传递给全人类。

——————————

  我和中国有故事

  研读中医5年的土库曼斯坦姑娘、一口流利重庆话的摩尔多瓦女孩、走上街头向环卫工人“拜师学艺”的孟加拉小伙、在中国各地开启文化之旅的韩国男生……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正在中国开启他们异彩纷呈的生活画卷。读书、工作、创业之余,他们学写古诗词、体验传统戏曲、品味中国美食、探访文化圣地。他们热爱中国文化,也成为中外交流使者。他们,和中国有个美丽的故事。

  从怀着梦想来到中国,学习创业课程,到与志同道合的伙伴携手开始创业,一起做时尚设计……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是温州大学的韩国留学生林珍希来到中国的初衷。她的时尚设计项目始于2018年,主要为在华非洲裔留学生提供民族风格服饰,满足他们的文化生活需求。

  勾画脸谱,扮上戏装,沉浸式体验中国戏曲艺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国际学生走访北京园博园,零距离体验中国戏曲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诗意氛围中,感受箫声琴韵,欣赏亭台楼阁,体验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魅力,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娜斯佳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的2018届硕士研究生,在俄罗斯读高中时便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从初步了解中国文化,到如今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娜斯佳沉浸于中华文化的“龙卷风”中,她也在中国和俄罗斯文化交流方面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留学生奥巴马来自几内亚,怀揣梦想的他来到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被这座城市浓浓的商贸文化所吸引,同时也被义乌人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精神所折服。在这里,他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厚重与创业创新氛围之浓厚,他相信在这里一定可以实现属于他的梦想。

  他们自称“中阿信使”,传递着中国与阿根廷之间的友谊。因为喜欢彼此国家的文化而成为朋友,她们一起探索地道的美食;因为志愿服务北京冬奥会而与阿根廷记者相识,她赠予他一条写满多国语言版“你好”的围巾;因为中国制造在阿根廷全面投入使用,他用语言架起两国交流的桥梁……还有如这些中阿青年一般更多的“信使”,希望共同绘制中阿友好五十年的恢弘画卷。

  在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大街等著名旅游景点,来自韩国、也门、德国、乌克兰的中国传媒大学留学生“胃口大开”,展开了对中华传统美食文化的探索与品鉴,传递文化交融互通的精神与北京美食文化。通过镜头,他们让世界看到一个有味道、有故事、有烟火气的活力北京。

  摩尔多瓦姑娘李潇潇自称是“重庆妹子”,说着一口流利的重庆话。“第一次去重庆时就觉得似曾相识,像回到家乡一样。”她目前在重庆从事文艺工作,偶尔还会在社交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凭借自己的幽默风趣,她已经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网络红人”。现在,她正努力传播两国文化,希望成为中摩交流的使者。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韩国籍留学生金亨来是被中国的文化吸引,选择来中国留学的。传统文化是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金名片。暑假期间,浙江大学各学院各部门组织外籍师生走出校园,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考察之旅,在身临其境的活动中让外籍师生品味中国文化。

  王伟是来自昆明学院的一位老挝留学生。如果没有中老铁路,她可能不会来到中国求学。今年王伟30岁,因为知道中老铁路开通,已经在老挝大学本科毕业的她,在妈妈的建议下来到中国留学。学习旅游专业的她希望未来能创办一家旅游公司,架起中老两国之间的桥梁。

  来自土库曼斯坦的浙江传媒学院留学生玛莎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0年。在她看来,中国宝贵的文化和经验值得学习。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她至今已研读中医5年。如今,比起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她更想传播好中医文化,把中医介绍给全世界。

  乘坐中老铁路动车组列车,沿着中老昆万线,在行驶中的列车上打卡“立硬币”游戏,探访位于野象谷的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在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亲手制作一杯咖啡,伴着歌声跳起老挝的民族舞蹈“团结舞”……一路走一路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中老两国青年分享彼此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对两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来自坦桑尼亚的国际学生hagai nsobi,从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学专业硕士毕业后,获得了在广东海洋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他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在这里,他不仅获得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还作为学校国际学生会主席,组织、体验各种课外活动,从文化到体育,享受着中国的美丽,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拿上扫把,走到街头;开上水车,冲洗街道……来自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开启了“城市美容师”的一天。他们向环卫工人“拜师学艺”,真实客观地记录中国的社会生活。未来,他们还打算体验消防员、防疫志愿者等工作,从小人物故事,看见中国人的不凡,传递更多鲜活动人的中国故事。

  在清华,体育运动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无体育,不清华”,是一代代清华人继承发扬着的优秀体育精神。来自德国的留学生秦赫宸(adrian)用脚步踏遍清华园,感受到清华浓厚的体育氛围,时刻让他奋进。在奔跑中,他学会迎接生活的挑战,主宰自己的人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曹竞,毕若旭,刘俞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