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 剪纸 景泰蓝

非遗工坊成为青少年新“打卡地”-博天堂国际

中国青年报  |  2022-01-18作者:孟佩佩

    把小猪佩奇的皮影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几根小木棍一支,灯光摇曳下,佩奇一家的戏怎么演由自己决定;选几支色彩鲜艳的绒条,在老师指导下勾条、打尖、传花,影视剧里“娘娘同款”的南京绒花发簪就在自己手中新鲜出炉……这个冬天,不想宅家的年轻人“解锁”了周末休闲新方式:来到藏身于城市特色街区的非遗工坊,做一日“手艺人”。

    传统文化热潮这些年持续高涨,具有独特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越发得到重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北京走访发现,诸如前门大栅栏、南锣鼓巷、798艺术街区等特色街区,不断“上新”各式各样的非遗工坊。曾经留存于博物馆、文献典籍中的传统技艺和传统民俗,添加diy元素后,成了追求娱乐多元化、愿意尝鲜的年轻人触手可及的“新奇体验”。

    古老重新流行,非遗工坊走进日常生活

    “体验了一次就入迷了。”作为一名手工和传统文化爱好者,90后北京女孩张荣最近喜欢上了掐丝珐琅画,周末一有时间就会去北京798艺术街区的一家非遗工坊“打卡”。张荣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店里的年轻人特别多,也有年轻父母带着孩子过来体验。“店主对传统技艺颇有研究,也会不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讲解珐琅彩、掐丝工艺和景泰蓝等,从拓画、掐丝再到填色,自己动手操作,着实体会到了非遗匠人的辛苦”。

    上个周末,王女士第一次带着孩子来到北京前门大栅栏的93号院非遗工坊,这里成了她心目中的“遛娃胜地”。她说,“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体验了手工扎染和毛猴制作。不只她们,我也第一次知道老北京传统手工艺毛猴是用四种中药做成的。在老师指导下,用手工包的材料做一只毛茸茸的毛猴,容易上手,还特别有意思。”

    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技艺,正在“破圈”成为新产品走进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在创业青年王浩斐的眼中,“百戏之祖”皮影戏还可以是人人都能参与的新时尚。他在成都市新晋“网红街”望平街上,开设了“冰人影戏”手工坊。在他的店里,客人可以“解锁”多种技能:购买diy工具包,完成皮影制作后,可以经过工作人员的简单教学,来到演出区随着灯光、音乐,演绎自己的故事;或是为亲朋好友定制个性化肖像、工艺品等;还可以定制演出皮影,在公司年会或班级聚会上露一手。

    “我们需要把传统皮影做得更加现代。”王浩斐坦言,大学时期接触皮影是为了拍摄定格动画,那时皮影作为一种元素多用在广告宣传和创意设计上。机缘巧合下,他和一些机构尝试做过几期皮影制作体验课,小朋友都十分喜欢,这让他感觉皮影体验制作很有发展前景。2015年,成都冰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两年后注册品牌“冰人影戏”。

    在他看来,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满足于简单了解、感受文化了,亲自动手体验的方式更有吸引力。就在2020年的一档恋爱综艺节目中,男女嘉宾在冰人影戏店里自制了皮影戏,让网友直呼“会玩”,“尽管电影和动画片都比皮影戏表现力强,但皮影的魅力在于透过幕布,观众可以看到整个表演过程,甚至可以直接参与,这是皮影独特的体验感”。

    93号院非遗工坊工作人员也介绍说,许多父母带着孩子来这里,更注重在体验非遗类手工制作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对非遗的了解,“毛猴、兔爷、面人、绒鸟、风筝、草编等,从文化历史讲解到手工制作都可以体验。非遗工坊旁边是非遗博物馆,在那里可以了解更多知识。甚至有我们的‘铁粉’小朋友,拽着爸妈每周都要来打卡”。

    “非遗工坊 ”让传承和经济“双丰收”

    “皮影就像一只瓶子,既可以承载娱乐功能,也可以承载教育功能。”这几年,王浩斐和团队成员在创新皮影周边产品的同时,还尝试与成都的一些中小学、少年宫合作,把寓教于乐的皮影手工坊搬到青少年身边。

    他认为,在“双减”政策下,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相结合,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皮影戏属于早期的民间戏法,是向大众传播常识和道理的一种工具。比如传统戏里,很多故事都围绕道德伦理、孝敬父母等主题,本质还是大众教育”。

    如今,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在王浩斐看来,皮影同样可以成为有趣的教育工具,“就像小朋友玩过家家一样,拿着毛绒玩具做游戏和拿着皮影演绎故事是一样的,只不过现在的皮影添加了手工成分,如自己设计和填色,表演时配有音乐,需要团队协作等。用皮影故事的方式去传达教育内容,潜移默化间,还引导了同学们对非遗传承的认知”。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据文旅部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历经千年,传统艺术、非遗项目该如何在当代社会延续与创新,并继续激发更多创造力,成了众多非遗传承人不断探索的命题。

    作为创新剪纸手艺人,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的青年教师杨慧子把剪纸带到了大学课堂,这门课不仅受艺术生喜爱,还吸引了许多非艺术生参与。“每逢节庆或喜事,张贴剪纸是很重要的一项民俗,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象征。”杨慧子说,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的剪纸技巧和工艺手法,还能对剪纸中传统图案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更可以藉由剪纸继续进行现代艺术创作,延伸出更多的创意项目”。

    早在五六年前,杨慧子和朋友就尝试在北京南锣鼓巷商业区开设了一家非遗手工坊,时不时推出各类手工课程,除了她授课外,还会邀请其他非遗传承人前来授课。在她看来,这样的课程对于成年人来说或许并非刚需,但面向小朋友这个群体,“是不管刮风下雨下雪都要来的课程”。后来因为城市街道改造,小店不得不关闭了。

    去年下半年,她把自己的家和工坊都搬到了北京顺义区的罗马湖畔,开设相关体验课程;还有运营多年的微店,售卖自己设计的剪纸衍生产品,如四季剪纸小夜灯diy材料包、剪纸七巧板拼图垫、剪纸挂饰等。

    创新改造,可别以假乱真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非遗类相关企业共2821家,2021年1-11月,相关企业新增351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化、产品化成了炙手可热的赛道。王浩斐觉得,“传统文化契合时代发展,创新的同时也要真正懂得皮影制作的手工艺内涵,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要真正懂得皮影,在灯光音效呈现上也要做到专业化”。

    目前他们面临的挑战是,“来到店里的顾客,会觉得皮影体验很新颖。但相比于电影等形式,皮影是一个被大众广泛知道却不常见的形态,还是比较小众”。此外,基于成本考虑,皮影的牛皮能否用其他材料替代;如何把体验做得更加丰富多元,吸引顾客不断前来体验,也是他正在思考的问题。

    杨慧子觉得,“素质教育迎来了新机遇,美育也搭上了发展的顺风车,非遗工坊的形式就成为很好的选择,可以建立青少年对于非遗的正确认知和文化自信”。但在她看来,非遗类课程如何与传统的学校课程相配合,需要学校自己判断。

    “整个社会对非遗的认知度提高了很多,也就有市场了”。对于不断出现的各类非遗工坊,她认为,“有的是为了盈利,有的是在做情怀。但如果不是真正懂得非遗,就会做得浮皮潦草。例如,景泰蓝和掐丝珐琅的门槛较高,但基于安全考虑,在工坊里可以采用掐丝彩砂滴胶进行体验;但在教学中,一定要和学生们说明‘景泰蓝’和‘掐丝彩砂画’的差别,即前者是非遗,后者则是由其衍生出的工艺”。

    日前,文旅部、人社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中指出,将建立非遗工坊产品目录,将目录产品纳入文化消费范围,嵌入各类消费场所;鼓励非遗工坊深入挖掘本地区文化内涵,生产特色传统手工艺产品;鼓励在a级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街区等场所,为非遗工坊进景区、进街区等搭建制作体验和销售平台提供支持。未来,非遗工坊或将在城市和乡村释放更大文化魅力和经济活力。

责任编辑:许革,勾春蕾,邹艳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