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2022】李天祥:做好农产品保障要守牢“能力底线”与“激励底线”-博天堂国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1-12-14作者:魏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并部署了2022年经济工作。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天祥,分析明年农业领域重点工作方向。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魏婉

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天祥表示,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取得“十八连丰”,稳产保供的能力基础日益巩固。不过,我国在种粮农民合理收益方面还有不少提升空间,未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要守住“能力的底线”,也要守住“激励的底线”。

如何有效提升粮食生产经营效益、激励农民种粮产粮?李天祥提出要节本、降本,即在不影响生产效果的前提下,通过市场策略、政策支持和公共投资等,科学降低粮食生产要素的投入价格,减少粮农的投入成本,会议中提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就是节本、降本的重要举措之一。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天祥

李天祥及其团队曾做过调研,发现当前国产农机在技术创新、研发方向及市场需求适配性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且出现机器故障、进行维护保养的费用较高,国内主产区使用的农机不少还要依靠进口。对此,他指出,要围绕粮农生产需要,按照有利于节本降耗的标准,加强农机装备攻关,提升粮食生产薄弱环节的农机化水平,重点针对农业机械化短板,推广应用一批高适应性技术装备和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以适用于不同地形条件的生产需要。

同时,要加大宜机化改造的力度,解决农机“下田难”“作业难”等现实问题。相关估算表明,如果将丘陵山区6-25度之间的耕地进行宜机化改造,未来我国可新增高标准农田约4亿亩。李天祥建议,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覆盖范围和支持力度,实行“应补尽补”,并将粮食烘干等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提高重点区域水稻移栽机械等薄弱环节机具的补贴额。

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李天祥认为,作为重要的初级产品,目前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求矛盾已逐步由总量不足问题向结构不平衡问题转变。一方面是品种品质需求与生产结构上的不平衡,在高品质种质资源及玉米等饲料用粮品种的供给与需求存在差距。

另一方面是区域结构不平衡问题,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愈发向主产区和少数省份集中,粮食生产重心北移趋势愈发明显。李天祥认为,这不仅极大地增加了粮食主产区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剧了“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的粮食安全保障的风险隐患,且不利于全国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可能会影响到主产区的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

据李天祥介绍,“增效”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即通过延伸产业链条、鼓励优质优价、促进循环利用等,提升粮食生产的附加值和经营收益。他提出,要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粮食产品循环利用程度,提升综合经济效益,让粮农分享到更多增值红利,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升级,加快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建设。

会议中提到的“种业振兴”就是具体举措之一。李天祥表示,谈到种质资源创新和种业振兴,首先要认清并弥补差距,其次也要确定一个研发的优先序问题。比如我国长期对稻谷、小麦的研发育种和高产纪录高度重视,但在大豆等低产品种的单产提升方面科研投入相对不足。未来需适当调整科研投入的方向,加大对低产粮食品种的作物育种水平及单产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

与此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多样化、品质化的副食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李天祥提醒,我国目前畜禽种猪及某些瓜果蔬菜的种质资源进口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因此,“畜产、园艺等产品可能也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种质资源研发和创新方向,我们要重视起来、积极做到自立自强,才能在任何时候都牢牢将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责任编辑:宁迪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