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新学期 有何新变化-博天堂国际

中国青年报  |  2021-09-13
本版图片说明:9月7日,浙江省诸暨市各初中、小学全面开展晚托服务,落实“双减”政策。晚托班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或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 视觉中国供图

    编者按:

    这个新学期与以往有很大不同。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同时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消除学科类校外培训中的各种乱象。政策确定在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成都、郑州、长治、威海、南通等城市首先进行试点。

    之后,各地纷纷出台了本地版的“双减”细则。现在,开学已经超过一周,我们选择了北京、上海两个试点城市进行了实地探访,并把那些有代表性的学校、家长、学生的新面貌呈现出来,让大家了解“双减”下的新学期,“减”了什么,“增”了什么。

——————————

    北京:学生家长“慢”了,教师“动”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实习生 苏菁菁

    9月8日下午17:30,付女士来到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门口,她来接上小学的女儿。付女士的工作单位离学校很近,下了班走到学校门口,正好能赶上女儿排着队出校门。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作为首批试点城市,北京市于8月18日向全社会发布了北京版的“双减”政策,之后又陆续发布了多个配套的实施细则。

    现在,开学已经一周有余,“双减”下的北京中小学新学期有哪些新的变化?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进行了多方走访。

    孩子挺充实,家长挺放心

    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孩子和家长身上。

    “以前都是孩子姥姥来接孩子放学,又接孩子又做饭,每天下午是老人家最忙乱的时候,我们又帮不上忙,心里很过意不去。”正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四小门口接孩子的刘女士说。现在,孩子放学时间推迟了两个小时左右,“虽然我不能保证每天都来接孩子,但是家里老人更从容了,可以把晚饭准备得差不多了,再出来接娃。”

    开学前,北京市公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新的教学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同时提出,学校每天课后服务至少开展两个小时。对个别确有需求的学生,学校可在和家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适当延长课后服务时间。

    记者在不少学校门口发现,原来围在小学门口的以老人居多,现在,年轻父母的身影也逐渐多了起来。

    延长了放学时间,家长变得从容了,孩子们这段时间的课后生活则更丰富了。

    刘女士的儿子今年刚上二年级,以前放学后孩子“就是纯玩”,刘女士本来想这学期给孩子报几个课外班,“现在,孩子参加了学校的课后服务,这段时间里有自主读书和劳动课,老师还会给孩子拍照发到家长群里,孩子挺充实的,我们也挺放心的。”

    “北京市将实施全覆盖式的课后服务,也就是实施范围全覆盖、时间全覆盖和服务对象全覆盖。”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北京版的“双减”政策同时规定,所有中小学校要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给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菜单”。

    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了解到,为了从根本上缓解家长给孩子报课外班的压力,朝阳区要求各学校在课后服务中安排各学科的优秀骨干教师,打破班级、年级界线,对学生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课业辅导,同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没学懂的有学校老师给辅导、学有余力的有学校老师给拓展,家长的焦虑却没有完全根除,“提前学”的“剧场效应”依然是他们心中的一根刺。

    为此,北京在“双减”的实施细则中明确提出要求,各学校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小学一年级必须坚持“零起点”教学,各年级都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学校不得利用晨检、午检和自习课进行学科教学,不得利用寒暑假、周末、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任何形式的集体补课。义务教育学校严禁组织任何形式的分班考试,不允许分重点班、实验班。

    周女士的孙子开学后升入了幼儿园大班。一个月前,周女士还在为孙子找学前班的事情发愁,“其实,我们并不想过早地让孩子承受学业压力,但是每年幼儿园里大班的孩子都剩不了几个,大家都在学前班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我们如果不学怕孩子跟不上,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不过,就在开学前一周,周女士接到了幼儿园的最新通知:“上学期期末没有提前退园的孩子,所有孩子都可以在原班开学。”

    这条通知让周女士一家感到欣慰,这意味着“零起点”教学将成为可能,孩子也不用小小的年纪就加入“内卷”的行列,“该游戏的年纪就应该让他们尽情游戏,拼音和加减法的学习就应该留到小学一年级。”周女士说。

    在北京教育“双减”的新闻发布会上,李奕特别强调了“基本”两个字:要落实教学基本要求、基本规范和基本规程,要科学做好幼小、小初衔接,遵循学生认知与成长规律,关注个体差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基本”意味着回归常识,当教育回归其本来的面貌,教育乱象也就获得了根治的契机。

    记者经过10天的采访观察,很多家长对能否真正给孩子减负这件事的态度已经从“犹豫动摇”到“乐观坚定”,不少家长表示,自己已经没有那么焦虑了,也不准备再给孩子报太多学科类的课外班。

    教师动了,视野宽了

    不过,仅仅把孩子们的课后时间“管”起来并不是目的,“双减”的目标是发展高质量教育,让教育拥有良好的生态。

    因此,让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都是“好学校”,让孩子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好老师”,才能真正满足孩子和家长的教育需求。

    为了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北京市提出,从新学期起将大面积大比例地推进干部教师的流动。北京市要求凡是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的,并且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6年的正、副校长原则上应进行交流轮岗;凡是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的,并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及以上的公办学校在编在岗教师,原则上均应进行交流轮岗。

    其实,这种流动早就开始了。

    北京市汇文中学校长郭杰介绍,汇文中学教育集团是在2016年成立的,包括5所集团校和5所联盟校。集团自成立开始,干部教师跨校轮岗交流就成为学校的“必选项”。集团成立的第一年,教师轮岗交流的人数就超过40人。今年,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全职、兼职跨校流动的教师超过了80人。

    教师“动”起来后,给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

    汇文中学英语教师罗锦虹刚刚带完高三毕业班,作为东城区学科带头人的罗锦虹这学期轮岗到了汇文中学永外校区。

    有人认为,让带高三的老师去教初一是不是有些大材小用?罗锦虹认为,正因为自己有带高三的经验,“可以为学生的整个中学阶段做好6年的大规划,做好学生初高中衔接。”

    可见,当轮岗真正实施起来并成为常态后,教师的视野变宽了,他们不再把目光仅放在某一个学生、某一个班的学生身上,不再只看重某一次考试的成绩,而是把学生的成长放在更大的群体中、更长时间的发展中去考虑,仅这一点变化就足以成为撬动学校教育变革的那个支点,让学校成为孩子终生发展的更好起跑点。

——————————

    上海:体育老师“火”了,作业量少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9月1日,开学至今,“双减”已经成为上海持续一周的“热点话题”。上海市是教育部本轮“双减”工作的重要试点城市之一。

    开学前,上海的“试点”细则已经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议。家长关注的重点包括:孩子是否真的能如教委所言“小学作业不出校门、初中难题不带回家”;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是否真的得到“质”的提升,校内教学能否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学生双休日到底是不是能解放出来“自由放飞”?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上海部分中小学校教师、家长及课外培训机构,客观呈现上海“双减”一周后的现状。

    体育老师“火”了,体育培训类爆满

    开学伊始,上海复旦附小四年级学生家长的一段聊天截屏就在上海家长们的朋友圈“火”了。截屏显示,学生家长在家长会上见到了体育老师,学校里体育课的课时将仅次于语文课和数学课,英语课课时被分了一部分给体育课。

    “家长会上,体育老师开口第一句就是‘我从教20年,第一次有机会参加家长会’。”家长在聊天记录里调侃说。记者从多方渠道证实,复旦附小确实存在体育老师参加家长会的情况,新学期该校也根据上海市教委要求调整了课表。

    记者注意到,前述聊天记录之所以会在家长圈里“爆火”,是因为上海几乎所有小学都在新学期按照市教委要求实现了“每天都有体育课”。

    “有体育课、体健课、体活课,反正每天至少一节课,还不包括大课间活动课等。”上海浦东一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家长钱某告诉记者,很多运动类的课程还被放在了每天上午的“上课黄金时段”,不仅如此,自己还收到了学校通过“晓黑板”平台发放的回家跳绳打卡通知。

    在这名家长提供的课表上,记者看到,学校周五上午安排了一节体育课和一节体活课,而英语课一周只剩下两节,与“道德与法治”课比重相等。“英语老师家长会上说了,原本一周三节课就不够,现在一周两节,英文还得靠家长自己课后努力了。”钱某说。

    另一名来自上海虹口区的四年级学生家长徐某告诉记者,学校本学期新增了游泳课和足球课。其中游泳课占了周二上午的两节课时间,学校会统一安排大巴把孩子拉到附近游泳馆里上课,“一个班级40多个学生,指望通过一周一次学会不大可能,但这是一种导向。我会给孩子报周末游泳班。”

    有的学校,还出现了体育老师不够用的情况。“我们学校班级多,现在每班每天都排了体育课,体育老师总共只有两名,不够用。”上海浦东一所小学的教务负责老师告诉记者,接下来几周,学校可能会安排现有其他科目的男教师帮忙上体育课,直到学校招到新的体育老师。

    记者采访的多名小学家长均表示,开学一周以来,未见体育课被占用的情况。但有两所小学的家长反映,孩子在校期间有几次因“气温超过30度不适合户外活动”,体育课只能在教室里看视频。

    一边是校内体育老师不够用,另一边是校外周末体育类培训忙得不可开交。 9月4日、5日是上海“双减”细则实施后的第一个周末,在上海浦东三林体育中心,记者看到,周末体育类培训呈现“爆满”趋势。

    从早上8点至晚上9点,网球场的两片场地,每个时间段全都排满,足球场上各种培训班各自为政划分一块场地不停地开课、培训,篮球场和游泳馆也都开设了青少年培训专场,以满足双休日突然暴涨的体育类培训需要。

    “原来周末有不少小朋友要上学科培训班,现在周末不能上了,一下子全都挤到周末来。排不过来课。”网球教练小叶说,网球学员的总量并没有增加,只不过学员要求的时间全都挤在了周末。

    小学作业量明显减少,不出校门完成

    在上海“双减”政策的实施细则中,“小学作业不出校门、中学难题不带回家”是最受家长关注的举措。记者采访发现,大多数学校都做到了前述要求,有个别民办小学则仅做到16:30放学,15:30-16:30为课外拓展课时间。其实,这样的“拓展课”,颇受家长欢迎。

    据记者调查发现,上海小学阶段的课后服务大多分为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15:30-16:30老师辅导完成作业阶段;第二阶段为16:30-17:30课外活动阶段(看书、操场玩游戏等);第三阶段为17:30-18:00看护阶段,学校仅提供基本的看护服务。

    家长可以自由选择三个阶段中的任一阶段接走孩子,而以上所有课后服务均不收费。多所小学的老师告诉记者,最受欢迎的是16:30放学方案,家长们只希望孩子在学校完成作业,但不愿意孩子此后的一个小时至1.5小时时间里还在学校。

    “只要能接走的,一定会在16:30接走;实在没办法的双职工,且没有老人或阿姨帮忙的家庭,才会选择17:30或18:00接走孩子。”一名小学班主任介绍,自己学校15:30-16:30期间以一个班级为整建制提供课后服务;16:30-17:30期间,因为学生骤减会变成一个年级4个班混班;17:30-18:00则变成全校全年龄段混班。

    记者注意到,目前市面上最受家长青睐的课后服务是上海初中名校华育中学公布的“课后服务”。这所学校在15:30-17:00安排了全体课外活动,17:00-18:00时段根据不同学力的学生安排了a、b层学生完成作业、c层学生作业辅导,17:45-19:15安排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辅导(教师定名单)。“分层明确,各得其所。特别好。”长宁区中学生家长吴某感慨,“对初中生而言,该分层还得分层。”

    与课后服务配套的是——小学作业量明显减少。此前,上海市教委要求各所学校都建立“作业管理机制”,严格控制小学阶段作业量不超过一个小时。记者注意到,有不少小学都推出了“作业管理系统”。班主任每天上传每个班级的作业总量,由学校教务主管分析作业量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的,教务主管会要求班主任重新上传,作业量纳入班主任绩效考核。

    前述浦东五年级学生家长钱某发现,学校为了控制作业总量,连以往语文基本的“家默”作业都取消了,“开学一周多,一次‘家默’都没有,孩子词语抄写从原来的一个词语抄5遍变成两遍。”

    据上海市教委透露,上海的“双减”细则落实尚在摸索实践中,后续还会根据社会各界的反馈意见再做微调。

——————————

    “双减”必须与“双增”对接

    宋广文

    这个夏天,最引人瞩目且最富影响力、轰动性的事情就是“双减”政策的颁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是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要求合理的调控以及设计作业结构,让孩子尽量在校内完成作业,不能再给家长布置作业,不能让孩子自己批改作业等。二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要求各机构不能占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进行学科培训,同时要求学科类教育机构一律不得上市。

    “双减”政策的出台引起了社会的极大轰动和热议,总体上看,得到了众多家长的支持和拥护。有学者认为,“双减”政策的出台重新强调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公共属性,同时强化了学校的主导地位,教育主导权重新还给了学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家长减轻教育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这也为更加健康科学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但这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无论是地方教育领导,还是教师和家长,均未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有些家长不得不将孩子从原来所报的培训班中退出,一时间不知所措;学校的“延时”教育该怎样进行?教师的工作量怎样计算?是否增加报酬?谁来把控科学性和有效性?家长是否信得过学校?家长有意向接孩子回家自主学习或自己辅导,或找人辅导,怎么办?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带来新问题,而不变的永远是变化。

    “双增”必然伴随着“双减”而来,而且必须紧紧跟上。

    一是教师和家长责任感的增加,二是教师和家长“教育能”的增加。

    将学生多留在学校内两小时,无疑对家长更有利,但学生在校内做什么及怎么做,需要所有一线教育领导和教师认真研究。理论上讲,事前不做出教师工作量的处置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确实很难让人接受,毕竟教师也应受到劳动法等法律的保护。因此,各级政府迅速制定配套政策应是当务之急。

    即便部分教师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校方也应积极引导,分步处理。好事要做好,才不负国家的厚望。应急的方案之一,就是在学校已有师资和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必要的辅导方案,尽量避免学科内重复作业,让学生觉得学习乏味;亦可引导大学生特别是师范专业大学生进校实习,构建好新的师生关系。将教育的主体还给学校,不是学校更好做了,老师更轻松了,而是责任更大了,任务更多了。认识到这一点,对做好校内辅导工作至关重要。

    家长的责任感同样也增加了。既然不允许增加学生负担,甚至不准给学生留家庭作业,那么,家长就没事做了吗?学生在家的时间该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问题不会有简单的答案,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所以,对家长而言,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利用好学生的闲暇时间,使其获得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教育能”,实际上可理解为“教育的能量”或“教育的能力”。

    从教师方面看,我国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并不缺乏,甚至基本功更扎实。事实上,教育工作就是要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或完成好两个基本任务: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样教”?前者我们一直做得不错,后者则有不少欠缺。如同优秀的运动员未必可以成为好教练,中文专业的老师或语言能力强的老师,未必可以教好语文。其他学科同理。

    所以,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教师该怎样教?什么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该做什么样的作业?该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该改变?怎样改变?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浅度学习为“深度学习”?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小学教育如何更好地与初中教育衔接?初中教育如何做好“分流”?“分流”的依据是什么?新高考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什么要求?教师该怎样做才不负新的责任?这便是教师的“教育能”必须增加的。

    充分挖掘教师的教育潜能,最大程度地塑造好每个学生,是永远不变的教师“教育能”。

    再看看家长。中国的家长几乎是最爱孩子的,但往往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生活的学问主要靠家长传授,许多时候学会生活,珍爱生活,比学习成绩好更重要。

    增加家长的“教育能”,意味着家长应当:监督,但不要总陪读;看懂,但不要总加压;暗示,但不要总攀比;讲理,但不要总唠叨;沟通,但不要总强势;帮助,但不要总越位。什么时候可以做到以下这些了,家长的责任也算尽到了:以朋友之身份加强交流;以长者之身份加强关怀;以后勤之身份加强营养;以学者之身份加强说理。

    教育是“百年”之事,无责任,无功力,何以成功?要让学生好好成长,教师和家长都要再成长!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心理学教授)

责任编辑:原春琳,梁国胜,张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