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青年戏剧人“演艺新空间”

让年轻人深度参与“上海文化”-博天堂国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02-10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艺术管理系研三学生赵培的毕业作品、环境戏剧《羽毛》,是一项很复杂的作业——她要先找到合适的剧本,再找到合适的演员、舞美、导演,把这个剧本变成一部话剧,然后去找资金、场地、销售渠道,把这部话剧变成一个真正可以卖票销售的文化商品。

    这一过程中,制作人赵培负责统筹协调,另一个制作人、赵培的同学陈兆媛侧重宣发,同学姜雪莹负责舞美设计。此外,导演系学生杨子涵是导演,戏文系毕业生季鋆贡献了剧本,4名演员分别来自上戏导演系、音乐剧表演系和戏文系。

    演出场地由学校附近一间咖啡馆改造而来;演出服装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全程几乎没有换装;有3名演员一人分饰两个角色。从1月15日至1月27日,第四轮演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的情况下共计演出8场,售出了超过320张门票,每张门票88元,所有演职人员全部义务劳动。

    “演艺新空间”为青年戏剧人带来新舞台

    除了艺术管理系的研究生,赵培的另一个身份是上海艺推创意演艺公司的负责人。这是她在读期间的创业项目,专门为青年戏剧人搭建其迫切需要的展示舞台。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上海市政府着力在“上海文化”品牌的提升上下功夫,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推出了“上海演艺新空间”项目。这些“演艺新空间”,都是“非标剧场”——不是以往文化地标式的剧院、音乐厅等拥有镜框式舞台的演出场馆,而是融入商业综合体、办公楼、酒店、实体书店、标准剧场一隅的100平方米乃至数千平方米的演出场地。

    这些“演艺新空间”包括亚洲大厦星空间、《疯狂理发店》咖啡馆、新天地广场演艺新空间等,主打沉浸式体验、场景式消费。每个得到授牌的“演艺新空间”每年的演出量不能低于50场,事实上有相当多空间的演出已超过200场,成为“上海文创50条”明确每年演出场次4万场的重要生力军。

    这些“演艺新空间”,正是青年戏剧人最爱的舞台。它面向市场,租金不贵,场地小资,适合“小剧场话剧”的演出。“很多‘演艺新空间’与我们合作出品戏剧,场地免费给我们使用。”赵培的公司重点瞄准了中小型“演艺新空间”,在不影响其日常正常营业的情况下,在非流量高峰期为其增加客流量,通过戏剧带动整个商业。

    《羽毛》的演出场所、上海市静安区文化馆光影车间咖啡吧,就是一个“演艺新空间”。继上一部上戏学生创作的《拉曼查酿心人》在这里成功展演后,场地方开启了与赵培的公司的深度合作。

    青年戏剧人需要什么样的“舞台”

    《羽毛》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搬到老小区的年轻人顾正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快递包裹长期被人偷拆、偷看,他维权投诉,却被遭到快递小哥的报复,并由此揭开了更大的秘密:原来这个老小区里人们的信息早已“裸奔”。在这一过程中,他从一个逃避者变成了一个反抗者。

    剧中,饰演顾正的是上戏音乐剧表演专业大三学生牛博为。他告诉记者,上戏校园里“舞台”很多,有新空间、实验剧场、端均剧场、黑匣子剧场等多个剧场,全都免费面向学生开放。

    “学校里到处都是学生自己组成的小剧组。去公告版上扒拉一下,总能找到合适的剧组加入,锻炼自己。”顾正说,在上戏校园随时可以看戏,每天总有那么一两个剧场正在演戏,“过去还会让导演本人、导演的朋友、制作人等跑来校园里看戏,觉得有不错的人,直接发出邀请。但现在这样的机会非常少了。”

    顾正告诉记者,《羽毛》是为数不多可以走出校园的“精品”。“其实,我们不缺少可以演出的舞台,而是缺少可以在市场上演戏的机会。”顾正平时会去很多商演小剧场看戏,但他发现,现在不少商演话剧有些“速成”,“有的演员一连演好几部剧,连台词都没背清楚,就上台了。”

    而像上戏学生原创的《羽毛》这样的剧,前前后后打磨了4轮,却不一定能成功走出校园。

    记者注意到,在《羽毛》的演出现场,甚至连演员配合剧情节奏给台下观众散发的二维码“小广告”,也颇注意细节。这个“小广告”可以用手机扫出剧中那家骗钱的信息公司“天地通宝”公司的网页,通过这个网页右下角的二维码可以进入观众群,直接向演职人员提建议。

    “这种一点一点打磨一部剧,对演员的成长很有帮助。”牛博为说,青年戏剧人既需要一个对外展示的舞台,也需要个人专业能力提升的舞台,“演员不是偶像、明星,它其实是一份普通职业,职业素养提升很重要。”

    小剧场戏剧给予青年表达空间

    在《羽毛》这部剧中,演员只有4人。除音乐剧表演专业的牛博为外,另外3人均不是表演专业的学生。其中,导演系研二学生张珂源、研三学生周枢是上戏校园里难得一见的ma(即文学硕士,学术类硕士)。他俩和戏文系研二学生李逸涵不需要靠一部戏剧作品来完成自己的作业。

    “我们的作业和大多数文学硕士一样,就是写学术论文。”周枢告诉记者,《羽毛》是一个反映当下社会问题的好剧本,“我有点期待,我们学艺术的人,多少有想要改变世界的想法。”

    张珂源本科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表演专业,到上戏导演系读研后,一直没有放弃表演。他介绍,上戏教学历来表演、导演不分家,“不会表演的导演,很难在舞台上帮演员组织行动。我们导演系大约一半的本科生,毕业后会先当演员”。

    他介绍,上戏的导师们鼓励多专业学生联合,把一份作业变成作品,再把作品变成商品。“小剧场是戏剧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它适合青年学生进行原创,也更能抓住青年观众。”张珂源既当过导演、演员,也当过编剧,未来他还想尝试“舞台监督”这样的岗位。

    李逸涵在《羽毛》里头饰演一名快递小哥。“编剧如果不知道演员在舞台上如何扮演人物,肯定写不好人物。很多剧本写的人物对话不像‘人话’,就是这个原因。”他说,出演《羽毛》并不会对自己的专业成绩有什么帮助,这只是他为自己“增加资历”的一种主动尝试。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小剧场戏剧越来越被青年喜爱。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认为,小剧场戏剧对中国戏剧未来的发展极其重要,“它是年轻戏剧人的生存空间、表达空间,也是年轻观众喜爱的。这两者就意味着中国戏剧的未来,它的价值不仅是一个现在演出的业绩或者是票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戏剧发展的未来”。

    哲腾文化创始人傅若岩注意到,小剧场目前面临着人力成本水涨船高、票价不变的窘境,“我们可以尝试在小空间里去演传统戏剧或脱口秀,这样才能拥抱00后市场。小剧场需要多和商业地产、文旅打交道,用一个小剧场为商业体、文旅和政府去解决人流引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