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领头雁”盼更多“雁归来”-博天堂国际

中国青年报  |  2022-03-08作者:胡春艳

34岁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滁州定远九梓村的党总支书记王萌萌算了算,自己已在农村摸爬滚打8年7个月。

这些年,一些和她一样心怀抱负的年轻人来了又走,很多人没想到,这名女大学生能安心在农村扎根。这个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姑娘用行动刷新了人们对新时代女大学生的认知:她穿着胶鞋走在田间,挽起袖子就能跟老乡一起干活;更重要的是,她有知识、有思路、有办法,带着乡亲摸索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让村子从贫困村变成了“明星村”。

在江苏农村,80后全国人大代表、建湖县天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曼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领头雁”。2011年,她辞去国企工作陪爱人到村里创业,笑称自己已是扎根乡土10多年的“老村民”了。

她们赶上了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见证了美丽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深切地感受到人才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她们呼唤更多“领头雁”来到乡村,为乡村振兴汇聚强大合力。

用新知求解乡村振兴之路

“就拿我们村来说,之前村两委成员没有年轻人,而且大多数人只有初中学历。”王萌萌说,现在的村两委成员共7人,其中4人拥有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还有1名研究生,“90后就有4个”。

这些年轻干部给村里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近年来,村子的村容村貌大变样,村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跃居全县第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实现家门口就业……王萌萌认为,这一切的变化和发展,更加凸显了人才和产业的重要性。

她在长期调研学习中了解到,一系列人才政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安徽滁州开展“雁归”活动,让大学本科毕业生可以直接到村任职;还有合肥激活“银发力量”弥补乡村治理人才之缺等。正因有这样一群人,把乡土当热土,从城里来到田间地头,以人为“媒”,链接城乡,唤醒了乡村“沉睡”的资源。在她看来,用新知求解振兴新路,才能真正为乡村实现共同富裕注入生机与力量。

不久前,鲁曼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高作镇西南片区第一书记。她见证家乡建湖县推进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等,走出了一条具有建湖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人们对返乡年轻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她认为助推乡村振兴,一定要吸引更多有智慧、有情怀的“领头雁”回到乡村,建设美丽家园。

解决人才“回不来、留不下”的困境

王萌萌在走访调研中发现,乡村振兴要想吸引更多能人,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仍然受许多因素影响制约。比如很多想返乡的人不了解当地政策,不知道自己回到农村能做些什么;还有一些返乡大学生等来到农村支持建设,但当地的认同感很低等。

面对人才“回不来、留不下”的问题,王萌萌建议,支持能人下乡、人才兴乡要分短期、中期、长期3个阶段。短期可以调动乡贤和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融入村集体,鼓励退休人员通过返聘等方式到农村;中期可以收集整合在外务工的青年优秀者并进行强化教育和培训,鼓励其返乡创业;长期则需要相关部门制定规划,注重科技人才的教育发展,定向培养农村科技型人才。

与此同时,政策上要分类别,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给予不同的吸引政策。比如,对愿意来支持农村发展的博士、高知人才,可按照“领军人才 创新团队 优质项目”模式,面向全国引进高端人才团队,给予人才津贴或相应补助;对返乡创业的青年大学生,实施农村“归雁”行动吸引人才回归乡村,并为之建立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对在外务工者,可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农业产业园、孵化园等吸引其就业创业。“也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发挥他们的作用,找到在农村发展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增强认同感”。

要让人才留得下,还要聚焦打造爱才留才生态。王萌萌建议,要通过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一方面要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和人才成长需求,通过培训、交流等不断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能;另一方面,要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体系。在鼓励激励上要拿出真金白银,同时加大关心关爱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满足人才就医、子女就学等需求。

选好“火车头”,不拘一格选人才

扎根农村11年,鲁曼认识到,实现乡村振兴,村民是主体,村干部是关键。作为农村建设发展的直接推动者、实践者,“领头雁”作用至关重要。她建议,要选好“火车头”,锻造一支凝聚力强、战斗力强、执行力强的基层干部队伍“动车组”,才能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转化为持续提高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不竭动力。

她谈到,目前乡村人才队伍“人难选、选人难”的现实困局仍存在。现在年轻后备干部力量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青年人才短缺,“农村留守的多数是老年人”。

与此同时,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繁琐复杂,农村的改革发展也让村干部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除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硬任务”,还有属地管理兜底的各种责任。鲁曼在与村干部座谈时了解到,有些干部反映无法找到处理事务性工作与做好群众服务的平衡点,有时难免疲于应付。

由于历史因素,村干部待遇存在地区差异,同时提拔晋升机会少,职务晋升存在“天花板”,这些都让村干部持续的动力受到影响。

对此,她建议“不拘一格”选人才。一方面从本地致富能手、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群体中发现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推动基层党员干部创办致富项目,把增加集体收入、带动群众致富实绩突出的优秀基层党员干部人才,纳入村级致富带头人队伍跟踪培养。此外,可鼓励优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镇(街道)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干部职工等,到后进薄弱村和特色田园乡村担任书记或第一书记,开辟能人回归“绿色通道”,大力实施“引凤还巢”活动,让有资金、有项目、有威信、组织能力强的在外能人回村任职、回乡投资。

她还建议选派机关优秀年轻干部赴村担任党组织书记,鼓励其中有志服务乡村振兴的留村任职,打造带不走的“工作队”。同时着眼长远备人才,定向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她也提到必须提高薪酬待遇,完善激励机制,畅通晋升通道,把更多的资源向农村倾斜,免除村干部后顾之忧。

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推动人才向基层集聚、政策向人才倾斜,聚力打造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生力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