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支教大学生来信引发的两会建议-博天堂国际

增加支教中的思政教育资源

中国青年报  |  2022-03-05作者:张诗童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袁晶,带着一份和山村孩子、支教大学生有关的建议来到北京。她建议,增加志愿支教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补充。这份建议源自在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小学支教的陈鑫的一封信。

    去年全国两会前,浙江理工大学学生陈鑫在学习强国平台看到了袁晶的事迹,袁晶在党史宣讲一线20年如一日的工作精神,让他感受到了信仰和初心的力量。陈鑫通过平台的活动“写给初心的一封信”,写信给袁晶,将一名青年面临毕业选择的困惑寄向了红船边上——选择怎样的未来,是否要去西部支教?他的这些困惑,在袁晶“青年一定要到祖国最需要的一线去奉献自己的青春”的鼓励中找到了头绪。

    去年7月,陈鑫成为第23届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来到共安彝族乡小学担任四年级1班的支教老师,在讲台上续写有关“初心”的故事。这里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对未来的人生没有计划。

    陈鑫不仅为学生补习文化课,更像袁晶曾经启迪他一样,将红色文化引进课堂,引领留守儿童进步成长。

    在思政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他播放爱国主义电影,吸引学生注意,从南京大屠杀讲到抗美援朝,从女排精神讲到航天精神……陈鑫说:“我不奢望他们对每一段历史都能娓娓道来,但希望他们知道努力的方向该是什么。”

    袁晶一直关注着这名年轻人的发展和支教中遇到的困难。去年11月下旬,陈鑫和所在支教团的其他7名支教学生一起,策划并推动金口河区各单位成立中小学红色教育基地,希望用红色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基地成立的那天,袁晶一袭红裙站在红船边,以远程连线的方式为金口河边的孩子们带来了一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分享了一个大党和一条小船的故事,并以个人名义捐赠了500本《红船驶入少年梦》。

    袁晶进行了深入调研,了解到支教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紧缺的困境,并形成了这份沉甸甸的建议。袁晶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目前支教服务更倾向于文化知识技能课程的导入,而很多山区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综合素养、思想成长等方面更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

    她建议,第一,要针对性地选录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专业相关背景的支教人员;第二,支教人员在上岗前要进行思政教育培训,了解支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当地青少年成长特点,能够根据支教地区学生今后的成长需要设计一些特殊课程;第三,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社会协同,充分调动高校院所及革命纪念馆等社会资源,邀请有关专家参与支教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并合理运用互联网学习资源平台,有效补充思政教育资源。

    得知自己的一封信引发了一份全国两会建议,陈鑫的心中也升起期待。支教半年来,他策划了20多节各式各样的思政课,现在班里的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眼睛里不再是茫然,也期盼着到金口河外的世界去,对未来有了目标”。

    然而,作为支教老师,他和几位支教团的小伙伴只能把这些思政课覆盖到自己的班级或是这个山区的部分区域。“如果这份建议能落实,也许全国的留守儿童都有机会找到自己努力前进的方向”。

    本报北京3月4日电

责任编辑:周呈宣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