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青年工作》学习辅读系列②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学习辅读-博天堂国际

中国青年报  |  2022-08-04

视频来源:中华全国学联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青年工作》,是党的领袖关于青年工作最全面、最系统的论著,是全国广大团员青年和青年工作者在共青团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收到的珍贵礼物。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我们开设此系列,按照时间顺序对所收录的60篇重要文稿逐期刊登阐释辅读文章,和广大青年朋友一起,共读共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青年篇”,共话共悟党的领袖念兹在兹、深厚绵长的“青年情”。

---------------

篇目介绍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是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

金句精读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关于“中国梦”,总书记还这样讲过:

“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实现中国梦,需要依靠青年,也能成就青年。”

——二〇一四年六月二十七日对共青团工作作出的批示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关于“青春”,总书记还这样讲过:

 “让青春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学习笔谈

你选对了吗?

一项小调查显示,60%的受访青年认为自己有“选择困难综合征”——某宝上的“宝贝”,在“购物车”里几进几出、犹豫不决;中午吃什么,东看西瞧,无法取舍;高考选专业左思右想、难下决心……其实,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个或大或小、有意无意的选择组成的——一次次选下来,慢慢就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人生轨迹。在这些选择中,有的充满随机性,不必过于焦虑,否则活得太累;但是有的选择,一辈子只有一次,一次决定一辈子,错不得,也错不起。

事关人生全局的选择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给出了清晰的答案:“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广大青年要“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对于亿万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能不能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是影响一生成就的最重大选择。

为什么?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精神,我们可以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比作一列“快车”。这列“快车”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车不等人,高速向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方向——这股大潮从过去奔涌到现在,从现在奔向未来。这一由历史动能驱动的“快车”,不会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登上这列“车”,赢得光明的未来。

第二,车能载人,一起向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这一“快车”的使命就是载着十几亿中国人民奔向幸福。不上这列“车”,自己找路走,再有能耐也会被时代抛在后面;登上这列“车”,就相当于抓住了这个时代最重大的“风口”——“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第三,车上给青年留出了c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正好与当代青年的人生“黄金时期”同步,可以说这列“车”的c位是留给广大当代青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青年朋友们,你说,对于这样一列“车”,咱们不抓紧上车,还在等什么呢?

但是,想上车也不是那么随随便便的。就像我们乘火车要检票、安检一样,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登上“中国梦”这列“快车”,需要“过五关”,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五项希望。

一是理想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在这里,总书记对“如何坚定”进行了精彩阐释——“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这三把“金钥匙”,是我们区分开“一辈子理想”与“五分钟激情”,真正做到矢志不渝的“法宝”。

二是本领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年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在总书记心目中,本领既包括理论,又包括技能;既来自于书本,又来自于实践,谆谆教导青年人要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

三是创新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青年人都关心“机遇”,都希望成为幸运的“锦鲤”。总书记给大家支了“招儿”——生活“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事实确实如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披露,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这些年轻人为何能如此幸运地站在世界的“聚光灯”下?因为他们是一群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勇攀科技高峰、勇闯科学“无人区”的创新者!

四是奋斗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总书记这里所说的“奋斗”,可不是披着“奋斗”之名的“内卷”,而是有着广阔舞台和深厚情怀的奋斗——“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青年人的奋斗活力,不该向内“卷”,而要向上展——闯新路、创新业,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

五是品格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年一定要锤炼高尚品格”。道德关涉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到底该如何养成,从来众说纷纭。总书记给出了科学答案——“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揭示了从知行合一、内外融通的角度全方位、立体化涵养道德品格的有效路径,指引新时代中国青年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只有闯过以上“五关”的青年,才能真正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在这篇讲话结尾之处,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指出:“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风华正茂的青年朋友们,你选对了吗?(青宣)

总书记与青年朋友们

青年节话“中国梦”

“我当时在延川县梁家河村当知青,听到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消息,非常激动!”

“(我)在大雪封山时登上峨眉山,十分艰险,下山时到小饭馆吃担担面,人家已经尊我们为英雄了。”

“我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春夏之交的五月,草木葳蕤,万物生长,是属于青年人的日子。

2013年5月4日,是习近平首次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第一个青年节。满怀对广大青年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观空间技术成就展览,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同27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等各界优秀青年代表亲切交流。

总书记与蛟龙号潜航员唐嘉陵有这样一段对话——

“潜了多少米?”总书记问。

“去过7062米。”

“潜航员在身体上有特殊要求吗?舱里压力很大吧?”总书记又问。

“选拔的要求非常高,但舱里的环境跟陆地上是一样的。”

……

总书记问得很仔细,唐嘉陵答得很详尽,展厅里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气氛。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我们怎么纪念?我们一起来参观航天科技成就展,感受载人航天精神,激励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样的纪念是很有意义的。”总书记看着一张张成就展板,又看着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庞,微笑着说道。

“我们最大的成就,就是实现了两弹一星梦、飞天揽月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许达哲告诉总书记,现在,35岁以下青年占集团员工的54%,型号总设计师、总指挥队伍中,45岁以下占46%;载人飞船、嫦娥卫星、北斗卫星、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研制队伍的平均年龄分别是33岁、33岁、35岁和29岁。

当听说航天科研团队以青年为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看到“东方红一号”总装的历史图片,总书记不由想起了五十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我当时在延川县梁家河村当知青,听到了发射成功的消息,非常激动!”总书记说起当年在陕北农村的窑洞里,得知我国第一个人造卫星成功发射时的场景,依然满含深情。

1970年4月,当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时,在陕北辽阔的黄土地上,十七岁的青年习近平站在黑黢黢的窑洞门口,望向茫无涯际的天空……这是他来到陕西延安文安驿公社做知青的第二年,白天学习如何锄地、耕地、翻土、赶牲口,夜晚,他就在简陋昏暗的煤油灯下,从两大箱书里面拿出或是哲学政治或是经济等方面的书,兀自苦读起来……

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中再度提起这段往事:“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的史册上”。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参观完空间技术成就展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会议室,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

“练就国家建设需要的过硬本领,才能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是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给了我梦想成真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就能够成就自己的美好人生。”一身橘红色工装的裴先锋充满青春的自信和朝气,他是中国石油第一建设公司第三工程处313工程队电焊技师。

裴先锋的中国梦是用电焊“焊”出来的。

通过勤奋钻研、苦练本领,短短几年工夫,这位90后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青年技师,2011年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夺得焊接项目银牌,实现了这一赛事中国人奖牌零的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边听边记,他对小裴说:“你通过奋发努力,成就的青春事业与党和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高度契合,这样事业的光谱就更广阔,能量也会更强。”

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生陈晨的中国梦,是攀登珠峰“攀”出来的。

“梦想,是引领人生方向的灯塔。登顶世界高峰,探秘神奇的大自然,是我从小的梦想。”看似文弱的陈晨,是我国首位成功登顶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她坚定地说:“有志青年,就要有责任、有担当,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为了梦想,就要意志坚定、百折不回。”

习近平总书记听了陈晨的发言,由衷地对她说:“我非常敬佩你。对珠穆朗玛峰,我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20岁出头时,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四川学习农村发展沼气技术,办完事后,在大雪封山时登上峨眉山,十分艰险,下山时到小饭馆吃担担面,人家已经尊我们为英雄了。”全场闻言都笑了。总书记也笑着对小陈说:“你的强大,不仅是内心强大,专业能力也非常强大。”

92815部队某潜艇艇长华明的中国梦,是深潜大海“潜”出来的。

从最初的老式装备到新型潜艇,从一名青年学员到潜艇艇长,华明入伍23年,出色完成中外联合军演、战备巡逻等10多项重大演练任务,航程10万多海里,在航程、航时、航深等方面都刷新了同类潜艇近10年的纪录。

华明干净利索的话语,尽显军人气质:“作为新时期青年军人,自己赶上了富国强军的好时代,只有把个人理想抱负融入中国梦、强军梦,才能让美好青春更加绚丽多彩。”

习近平总书记接过话茬:“现在国家国力增强了,强军步伐也有条件逐步加快。最近,我两次上舰登艇,感觉官兵素质整体水平提高了,志向远大、意志顽强,再一个就是物质条件大为改善。我们一方面要强体,另一方面也要励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要靠每个人的梦想叠加,靠每个人的不懈奋斗。“把自己的梦和祖国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将奋斗的平台放在祖国伟大事业上,才能成就你们的理想。”总书记循循善诱的话语,发人深省。

11位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代表先后发言,他们中有牧民养羊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米吉格、有“最美洗脚妹”刘丽、有探月工程二期探测器系统和嫦娥三号卫星总设计师孙泽洲、有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秀杰……在五四青年节这个中国青年的光辉节日,他们结合各自岗位和成长经历,抒发了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的青春感受,勇敢担负起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用青春梦点燃中国梦。

总书记用亲身经历,激励青年练就过硬本领——

“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

在听取11位优秀青年代表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情勉励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总书记的深情嘱托,是对亿万青年的青春寄语。近3个小时的参观座谈,总书记脸上始终洋溢着年轻的笑容:“在这个属于青春的日子里,很高兴同各条战线的优秀青年代表一起交流,聆听大家抒发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的青春感受。”

(综合编选自《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有关材料)

在总书记指引下

以青春梦托起航天强国梦

题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航天事业发展,为建设航天强国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几代航天人承载着中国人对日月星辰、广袤空间的幻想,对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追求,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不断创造中国航天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激励广大航天战线上的青年人信心满怀地在实现航天强国梦的历史接力赛中奋勇争先,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一)

63年前,一群年轻人准备去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大部分人获得批准,只有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未能如愿,因为他的专业是导弹总体设计。他的名字叫戚发轫,后来成了钱学森的学生。当时的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了下去。直到1992年9月21日,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59岁的戚发轫担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

戚发轫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戚发轫从小便立志,“以后一定要造飞机,使中国强大起来不再受欺负”。在我国航天事业刚刚起步的50年代,许多航天人,甚至没有见过导弹、卫星。国外的严密封锁,让戚发轫明白“我们的航天事业要发展、要壮大,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一项项攻关、一次次试验,终于让《东方红》的旋律响彻太空。没有一个外国元器件的“东方红一号”,映照着我国坚持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志气,鼓舞振奋了无数国人。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晚、基础薄,相比美俄有着数十年的差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说:“我们要横空出世,一起步就要赶超到位。”赶超的时间是用一代代航天人的青春换来的。回想起艰苦攻关的岁月,戚发轫说:“我们白天做晚上做,星期天星期六也做,过年过节也做。”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是无数航天人奋斗不息的日日夜夜。

面对各种艰苦环境的考验,广大航天工作者在戈壁大漠、浩瀚海洋和科研院所默默奉献着青春年华: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建起了国际一流的发射场;规模宏大、充满现代科技气息的航天城也拔地而起;高技术集成的指挥控制中心、先进的航天测控网开始启用……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于次日凌晨成功返回,不仅顺利返回主着陆场,而且离预定着陆点只有几公里。“神舟飞船采用三舱设计的同时,进行了改进和重大技术创新。用时这么短,简直不可思议。”这一幕,让当时的俄罗斯专家忍不住赞叹。中国航天用短短七年走完了发达国家用三四十年走过的路。铺就这条追赶之路的,正是一代代航天人的青春芳华。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包括戚发轫在内的11位老科学家回信,对加快航天强国建设提出殷切期望。一代代航天人赓续传承、接力奋斗,在浩瀚太空留下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也激励着更多航天人锐意进取,托举起中华民族的航天强国梦想。

(二)

 “想都没想,就选择了干航天。”1992年,孙泽洲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工作。然而,航天近乎枯燥的程序化工作,让毕业之初的孙泽洲产生了不小的失落感。“当时中国的航天事业还没有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任务比较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干出点成果。”新人孙泽洲也有过迷茫。

2004年,探月工程正式立项,时年34岁的孙泽洲被任命为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嫦娥一号的总体工作极大地锻炼了孙泽洲迅速汲取各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勇担组织协调重任的心态,为其后来领军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研制打下了基础。2016年,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和嫦娥四号探测器任务分别正式立项,孙泽洲被任命为两大探测器的“双料”总设计师,一面飞“月球”,一面奔“火星”。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顺利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也是首次实现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工程全线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夜以继日攻关探索、勇攀高峰,托举起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嫦娥四号成功落月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孙泽洲与同事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总书记会见参研参试人员代表,让我们备受鼓舞。”孙泽洲激动地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引着我们不断追求新的梦想,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来不及细细品味嫦娥四号任务成功的喜悦,孙泽洲很快又投入到天问一号任务中。从登月到探火,从38万公里到4亿公里,筑梦苍穹之路愈发充满考验。未知的深空环境、超远距离测控通信、探测器自主着陆等,每一个环节都面临各种挑战。2021年5月,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让孙泽洲引以为豪的是航天队伍的年轻化。“天问一号团队是年轻的团队,35岁以下青年占比60%以上,主任设计师平均年龄不到37岁。在整个航天科技集团,型号总设计师、总指挥队伍中45岁以下占比超过30%,技术研发队伍中45岁以下占比达83%。”孙泽洲说,青年人已经成为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也为青年提供了成长的舞台。

首次担任探月工程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时,孙泽洲38岁,是当时航天系统最年轻的总师。经历了嫦娥四号和天问一号任务的淬炼,如今,他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现在,他要瞄准的是2030年前实施的火星采样返回任务。

(三)

神舟十四号成功飞天的消息让全体中华儿女雀跃不已。但有一群年轻人,却因此压力倍增,每天睡觉的时间更少了,投入工作的时间更长了。而这群开启“工作狂”模式的年轻人,正是研制国家太空实验室的主力军——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集成技术中心团队。

“空间科学与应用的核心,就是探索未知、创新先行。我们的工作,完全是‘从0到1’的过程。”集成技术中心主任、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王珂说,10年前刚接到任务时,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大家甚至不知道太空实验室应该长成什么样。

由于西方技术封锁,中国一直不能使用国际空间站的太空实验室。“这也正是团队燃起斗志的原因所在。”集成技术中心科学实验柜主管设计师唐善平说,“从‘两弹一星’开始,越封锁越突破,已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传统。”

“与国际空间站的太空实验室相比,我们的难度更大。”王珂介绍,部署了31台科学实验柜的国际空间站规模是423吨,而部署了25台科学实验柜的中国空间站规模仅为180吨。“一个科学实验柜,相当于把一个地面实验室搬进太空,其复杂程度不亚于一颗卫星。”他强调,“这意味着,我们的科学实验柜必须自重更轻、功能更强。”

10年来,团队一直在科研“无人区”中探索、突破,每一次载人飞行任务科学载荷都几乎全新。唐善平说,“无经验可借鉴,一个看似很小的问题,往往要经过上百次尝试和实验,才能有一个定型的设计。”经过无数次试验迭代、攻坚克难,团队突破30余项关键技术,将科学实验柜的重量减半,实现载荷承载比超过国际水平两倍以上,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2年3月23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天宫课堂”第二课上,首次向世界展示了“高微重力科学实验柜”和“无容器材料实验柜”,受到全球瞩目。首批实验柜如期交付使用的背后,有一个集体冲锋陷阵的故事。2020年9月30日凌晨,天和核心舱里的三个科学实验柜开始进行最后的状态设置和测试。团队要完成对百余台套设备、几百个工序的装配调试,还要对数百个工况进行测试确认,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8.75天。团队迅速组织了青年突击队,整个国庆假期昼夜奋战,争分夺秒,全力冲刺。

“那几天,大家吃住都在办公室,困了就找个角落眯一会儿。”作为团队最年轻的成员,90后李振祥当时刚刚毕业。李振祥说,“在这个团队里,我深切感受到,一个人的青春,只有融入国家民族的事业中,才能焕发出璀璨的光彩。”

(四)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20世纪50年代末,苏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彼时掌声雷动。而后,我们更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华民族有智慧、有力量,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住我们!

自20世纪70年代始,中国航天器遍布寰宇,静谧的太空不再孤寂清冷。老一辈航天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跨过道道险关,从无到有地发展起了我国的航天事业:东方红一号卫星、嫦娥一号卫星……

20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过近30年的不懈奋斗,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以令人惊叹的速度,不断刷新纪录,谱写着追赶、并跑、超越的奇迹,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航天发射场,和航天员亲切通话,会见航天参研参试队伍,发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动员令,为新时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期望,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成为全体航天人共同的目标追求和行动指南。

广大航天人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航天精神。航天精神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和赤胆忠心,始终是激励全体航天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航天梦想的强大精神动力,始终是中国航天的成功密码。

在伟大事业和伟大精神的交相辉映、相互交织中,中国人飞向太空的轨迹是如此壮美、如此震撼人心。“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我们相信,在中国积极推动、合作创新开创世界航天新纪元的努力下,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将为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综合编选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航天报》等有关材料)

责任编辑:陈凤莉,王国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