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绘就乡村振兴秀美画卷-博天堂国际

中国青年报  |  2022-08-04作者:青平

壮丽山水入画卷,乡村振兴谱新篇。如今,黔西市化屋村这座曾以贫困闻名的村落,已经旧貌换新颜,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楼房、宽敞的道路、蓬勃的产业、秀丽的环境。过去10年间,化屋村不仅成功摘掉贫困“帽子”,还成为贵州乡村旅游重点村。化屋村的巨变,是贵州“黄金十年”发展和实现全面小康的精彩缩影,体现了贵州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

民生从来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乡村振兴开新局,贵州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发展问题,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2014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真实惠”。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走进苗寨化屋村,要求“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兴建农村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发展成就,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展现了新时代奋勇前行的贵州精神。在民风淳朴、风景如画的贵州,“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图景已经变成现实。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是贵州最具标志性意义的脱贫攻坚“头号工程”。这场举全省之力推进的大迁徙,改变了192万人的命运。2020年11月,贵州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给人留下山高谷深、交通不便的印象,“黔路难”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兴黔富民的愿望,贵州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在喀斯特高原上架起2万余座桥梁,创造了数十个“世界第一”,全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高铁里程等在西部位居前列,农村“组组通”公路达7.87万公里,出山路变成产业路、旅游路、致富路,乡村振兴驶上快车道。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州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上。相比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意味着“三农”工作重心发生转移,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是一场不能懈怠的持久战,将对农业生产、乡村生态、基层治理、乡风民俗等产生深远影响。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展望新征程,贵州找准独具特色优势的农村产业资源,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培育发展出茶、辣椒、食用菌、中药材等多个重点特色优势产业,2020年,贵州农产品省外市场销售422.9亿元,同比增长230%;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加工,贵州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全产业链体系,产业链的延长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坚守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条底线,持续推进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让贵州的秀美山水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截至2022年4月,贵州省已创建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323个,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9个,排全国第三位。

乡村振兴的秀美画卷正在贵州徐徐铺开,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肉眼可见:不用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创业;清澈的自来水通到房前屋后,不再为饮水问题发愁;有了更多崭新的校舍和教学设备,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小病有报销,大病敢治疗,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青年是贵州发展的受益者、见证者,也是乡村振兴、产业转型的攻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人到乡村一线建功立业,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以优惠政策和乡土情怀感召青年,以优质公共服务和创业环境支持青年,以光明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作为天地吸引青年,在乡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就会有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挥洒青春汗水,谱写奋斗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