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青年人才从哪来-博天堂国际

打通人才培养链条 破局产教融合“一头热”

中国青年报  |  2022-08-02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22岁的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孟颖在一场创新创业大赛上捧回了金奖,这次对自己的精准“广告投放”,让台下众多潜在雇主对这个兼具管理能力、创新意识和专业技术的年轻人青睐有加。

该比赛由国家级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核心区——天津市津南区政府牵头举办。从“企业命题 校院揭榜 师生解题 融合创新”的主题可见,赛事直接瞄准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产教融合。

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由大到强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工厂投入大量资金更新智能设备和生产线,却并没有达到与之匹配的效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培养产业人才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产教融合不仅是产业与教育、企业和院校的融合,也是人才培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面连通”。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张兴会说。

不久前,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产教城融合国际论坛”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举行。该校校长张桦表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打通优质学科专业链、创新人才聚集链、应用科技创新链,服务区域重点产业链。

作为中国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目前该校六成以上毕业生留在天津就业。在天津快速发展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汽车和零配件产业等支柱产业链上,这些年轻人正在成为“制造业立市”蓝图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前进动能。

让创新应用在生产实践中

“workday创新平台”是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海尔共同创立的应用型本科实践平台,是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一次新探索与实践。项目负责教师李妍表示,不同于传统的校企合作,在这个平台上,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实际需求实现了深层次对接。

该校自动化专业学生孟颖,是“workday创新平台”项目的“先锋队”成员。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组成一个个“先锋队”,在企业工程师的带领下,直接深入生产一线,主动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基于企业智慧工厂面临机器换人、提质增效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学校为学生进一步确定实践教学安排和毕业设计内容,由教师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具体的工程项目。“我们希望探索一种项目式、探究式、进阶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李妍说。

孟颖是在大三下学期来到海尔智慧工厂的,起初1个月,她和团队成员每天都跟着工程师在企业生产线上边学边琢磨。越来越智能化的生产线上,简单重复的人工逐渐被机器替代;但仍有一些环节存在“堵点”,而企业既要考虑机器换人带来的高效,也要兼顾投入的成本。

刚到生产线上,这些脑袋里装满了书本知识的大学生感到挺新鲜。很快他们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和设想。“都被工程师否了。”孟颖说,那段时间团队每天都在一起开会,每个人都提出各种想法,“提出一个,毙掉一个”。

在李妍看来,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一次重要的锻炼,让他们在对生产的观察、思考和实践中,体会从校门到工厂大门间的“距离”,“企业不仅关心技术是否先进,更关注如何高效整合资源,以最合理的方式达成目标”。

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一些“眼高手低”的创意被淘汰后,学生们很快把注意力聚焦到具体的问题上。比如,他们发现,滚筒洗衣机的质量测试环节中,仍需要人工为每一个待检测的洗衣机打开滚筒门并投放洗衣物料。而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如果全部换成机械臂来完成又需要投入很大成本。

带着这个思考,学生们在海尔智慧工厂的开放场景中开始了机械3d建模。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团队成员分工行动,有的负责确定方案可行性,有的进行现场数据测量收集,有的对机构及器件进行选型……最终团队形成了“滚筒观察窗自动开启博天堂最新的解决方案”,用“伸缩关节木偶仿生手指开门 旋转送料”两个技术创新点,解决了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这个方案以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上述大赛金奖。

无论对企业还是学校,收获都超出预期。第一届大赛中,仅“workday创新平台”就为企业产出智能制造成果4项、品牌文化成果3项、智能空开设计成果1项。“年轻人的潜力非常大,他们的想法和创意也常常给我们启发。”天津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信息化部长陈勇说。他供职的是中国洗衣机行业第一座“灯塔工厂”——该工厂由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咨询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遴选产生,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

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眼下智慧工厂建设中,仍有一些精细化的环节需要不断升级自动化水平,这就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解决现场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来推动企业发展、产业升级。

在一个个校企融合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学生参与了大学生科技立项、创新创业项目并获得奖项。更重要的是,他们离真正的“卓越工程师”,又近了一步。

让教育、人才、产业、创新“四链融合”

“workday创新平台”是该校创新产教融合模式的一个缩影。张兴会说,要想改变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一头热”的困境,“一定要让学校和企业能同频共振,共建共赢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深化产教融合,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今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把从前的“产教结合”改为“产教融合”,一字之差,其内涵在于推进产教融合双向对接、校企合作双向奔赴。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从创立之初,走的就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之路。过去10年,该校与博世力士乐(北京)液压有限公司共同进行订单人才培养。近年来,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对“功能与软件开发工程师”人才有了新的需求,校企双方便以“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为试点,遴选出2018级的袁跃等多名学生,成立“功能与软件开发工程师”项目团队。按照“项目 团队”模式,学生们提前进入企业边学边干。这些年轻人毕业后已顺利进入企业并在其国际化团队中从事工程机械软件系统和软件架构的开发工作。

为了紧密对接天津市优势产业,学校与天津市民营企业领军者荣程集团共同发起成立“天津金属材料与质量管理工程产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刘仲祥入选首届“荣程班”。这是为了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专门在学校机械、自动化、电气、机电等专业学生中遴选组建的订单班。学校和企业共同为学生制订职业发展路径、设计教学计划,学生所学的课程完全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此外,该校还与沈飞集团等中航工业企业实施“3 1”订制人才培养,签订“航空维修师‘3 1’订制班培养三方协议”,批量培养“航空维修现场工程师”,为强国强军建设贡献力量。

不久前的毕业生就业宣讲会上,张兴会鼓励学生,要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他期待从这里走出去的年轻人,能在中国智造这根长链条上找到自己的小方位,成为驱动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红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