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app都告诉我:你没钱,你得借钱,跟我借!-博天堂国际

中国新闻网  |  2021-04-25作者:谢艺观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25日电 (记者 谢艺观)点外卖时,想领一张外卖券,发现完成借款才可领取;打车时,想领张优惠券,结果需要授信贷款;想在文档里码点字,不小心点进了借钱页面……

现在几乎打开手机上任意一个app,基本都能看到借款入口,当app都想借钱给你,“原来宇宙的尽头是铁岭,互联网的尽头是借贷。”

截图自饿了么页面。

“手机里的app,99%都可以借钱”

当这句话从越来越多的网友口中说出时,我们会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使用手机时总是被金融产品充斥了屏幕。

“将来,所有的商业巨头都是互联网公司,也都是金融公司。”雷军在2017小米年会曾如此预言。现在看,一语成谶。中新网记者体验众多app发现,绝大部分app如今都提供了借款入口。

除了支付宝“借呗”、微信“微粒贷”、京东“京东白条”、度小满“有钱花”等较为熟悉的借贷产品,电商app中,苏宁有“任性贷”,国美有“国美易卡”,唯品会有“唯品花”。

生活类app中,美团有“美团借钱”;饿了么有“饿用金”;出行类app中,滴滴上线了金融服务,携程、去哪儿有“借去花”、“拿去花”,驴妈妈有“小驴白条”;内容类app中,今日头条有“放心借”,腾讯视频有“小鹅花钱”,芒果tv有“芒哩·好贷”。

就连八竿子打不着的工具类app也来凑热闹。如,美图秀秀出现“借钱”按钮,贝壳找房上线金融服务,wps有“金山金融”,百度地图、百度网盘是“有钱花”。

截图自美图秀秀页面。

最秀的是各家手机厂商。在手机出厂的时候,就装上了自家的钱包app,小米有随星借产品,oppo是分子贷,华为钱包和度小满“有钱花”、苏宁“任性贷”以及南京银行、平安银行等合作提供借贷服务。

“排名前100的流量巨头,70%都开始了金融变现。”某咨询机构的金融板块负责人去年的统计结果显示。

不过在变现方式上,不是所有app都能推出自营借贷产品。没有金融牌照或不想组建金融团队的,会选择与持牌机构合作,或者在结算页面等为其他借贷产品导流。

截图自华为手机钱包借钱页面。

如,众邦银行去年曾表示,3年间,连接了京东、携程、滴滴、58同城等近100家互联网头部平台,与超过1000家金融机构开展了资金合作。

各种app为何热衷放贷?

金融变现热潮下,甭管你是哪个领域的平台,只有拥有一定量级的用户,都誓要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拼命向用户呼喊:你没钱,你得借钱,跟我借!

甚至有的企业为了抢滩金融业务,摆出了“你可以不借,但我不能没有”的架势。

架不住潮流的裹挟。周鸿祎曾信誓旦旦:“踏踏实实做好安全领域的产品,不打算涉足互联网金融”,但他后来也推出了360金融。

但app热衷放贷,对于消费者来说,或许是一份超额的体验负担。“什么app最后都要变成借贷软件吗?我就想简简单单的叫个外卖、打个车,别逼我办信用卡,引诱我借钱。”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消费向教育、旅游等发展型和品质型消费过渡,消费金融市场巨大。因此,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各类互联网公司高度重视消费金融,并加大投入发展。”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中新网记者解释各类app沉迷消费信贷业务的原因。

奥纬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9年的13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24万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4%。聚焦到在线消费信贷市场规模上,2019年达到6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大幅增长至19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0.4%。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创业浪潮接近尾声,头部app基本完成用户积累,到了流量变现的阶段。

“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退出,也让互联网企业看到了前者留下的市场空间。”有互联网从业人士表示,手握庞大流量而不做互联网金融,就如捧着“聚宝盆要饭”。毕竟互联网企业前期市场推广和用户增量阶段需要大量投入,甚至是赔本赚吆喝。

大众熟知的互联网头部企业都曾经历过亏损。淘宝花了6年才迎来盈利,美团花了9年,京东则花了12年。滴滴创始人及董事长程维2018年还表示,“2012年成立以来从未盈利,6年累计亏损390亿元。”

app抢着放贷,警惕居民杠杆率上升风险

据董希淼介绍,部分大型互联网平台,借助支付渠道优势,基于小贷公司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一方面以联合贷款模式获得客户和资产,一方面以资产证券化(abs)形式拆入外部资金,“小马拉大车”,杠杆倍数急剧放大,业务合规性存疑,系统性风险集聚。

“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2011年以来,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持续走高,2011年末至2020年上半年的上升幅度超过31个百分点,居民债务继续扩张的空间已非常有限。

资料图:中国人民银行。中新社记者 张兴龙 摄

央行报告还指出,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客户资质下沉明显,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

“一些机构发放无指定用途的个人消费贷款,部分信贷资金未按指定用途使用,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以及股市、债市、金市等金融市场,对贷款用途和流向的监控也成为‘老大难’问题。”董希淼说。

不过,网络借贷的“紧箍咒”不断收紧。2020年7月以来,数个互联网贷款管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相关法规或出台,或已公开征求意见。行业也出现一些变化。如,“花呗”调整了年轻用户额度,微粒贷也下调了消费信贷授信额度。

在董希淼看来,针对消费金融,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行为监管,规范经营秩序,有助于防控各类金融风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亦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于各种app的“放贷”现象,你怎么看?

责任编辑:李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