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解读中央文件:脱贫攻坚如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博天堂国际

中国青年报  |  2021-03-25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晨赫 赵丽梅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

    这是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置五年过渡期”后,我国对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出台的具体指导性文件。

    “与每年都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等不同的是,《意见》是一个全新的文件,回答了脱贫以后面临的新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左停说。

    如何做好衔接?如何防止贫困反弹?《意见》有哪些亮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就此采访了专家学者。

文件解答脱贫后的新问题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说,《意见》对如何做好衔接,哪些方面需要重点衔接问题有详细解释。这是与过去有关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有关文件最大的不同。

    左停注意到,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与帮扶机制、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提法,都是在《意见》中初次亮相。

    左停指出,《意见》对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行了明确的表述。

    例如,《意见》提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聚焦原深度贫困地区、大型特大型安置区,从就业需要、产业发展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贫困群众的就业受到很大挑战,甚至很多人担心能否如期脱贫。”左停介绍,疫情之下,有关部门出台专门的就业帮扶措施,多渠道拓展就业。

    左停注意到,《意见》特别强调就业问题。《意见》提出,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培育区域劳务品牌,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同时,“以工代赈”、扶贫车间、生态护林员、乡村公益岗位等脱贫人口就业渠道都有所提及。

    “《意见》聚焦脱贫地区,部署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集中资源和力量,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中央农办负责人就《意见》答记者问时指出。

原贫困县仍是关注和帮扶重点

    在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中,最受关注的便是已经脱贫摘帽的832个原贫困县。摘帽之后,它们能否稳住脱贫成果,如何防止贫困反弹?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指出,有关机构刚刚完成的一项对3800户居民的调查显示,原来的贫困户中,有40%仍属于最低收入人群。

    “在消除绝对贫困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甚至不仅限于过渡期的5年,这些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可能还是相对最贫困的,所以他们是我们继续帮扶的对象。”孔祥智说。

    赵皖平指出,832个贫困县虽然已脱贫摘帽,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但相对于其他地区,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想让这些地区走上乡村振兴的道路,不只是5年的过渡期,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对它们进行帮扶。”

    《意见》明确,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即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现有帮扶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确保政策连续性。

    那么,应从哪些方面着重关注和帮扶这些地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唐丽霞指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脱贫县基础仍然相对较弱,比如乡村的道路、冷链物流等发展空间仍然较大。

    同时,脱贫群众的收入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唐丽霞直言,当前,部分群众的补贴性收入占比较高。需要激发脱贫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他们的收入结构更合理。

    《意见》提出,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孔祥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据他了解,国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大概有160多个,是从832个贫困县中选出的一批具有发展潜力、有试点效果的县级行政区。“如何让这些县在资源、环境等条件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迎头赶上,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关注的。”

动态调整体现科学性

    孔祥智注意到,“动态”一词在《意见》中出现了8次。其中,在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中,《意见》要求,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

    在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中,《意见》要求,健全低保标准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

    孔祥智指出,动态管理、动态监测,是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出的重要经验。不同的是,过去的动态监测、动态管理等,面对的是贫困人口。目前,非贫困人口也可能进入低保帮扶范围。

    “动态监测等是脱贫攻坚工作到了这个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工作的重点。导致贫困的因素很多,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比如自然灾害、疾病等,动态的监测才能实现有效帮扶。”唐丽霞说。

    左停说,“动态”是必然的,社会经济发展本身是变量,不仅有周期性的波动,也存在一定难以预料的风险。

    “宣布脱贫,不代表老百姓的收入不会有变化,不代表农户收入会在一定时间内大幅度提高。老百姓仍可能会遭遇特殊情况,出现收入骤减、支出骤增的情况。比如,遭遇洪水、两个孩子考上大学、意外伤害等情况,出现这些情况是正常的。”左停说,因此,对扶贫对象加强监测,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是为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要让短期困难变成长期贫困、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实现动态清零,守住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赵皖平说,经过多年的积累,我们扶贫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效率越来越高。对百姓动态的掌握能够提高施策精准性,这进而可应用到乡村振兴工作中。

责任编辑:江山,李立红,惠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