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荧屏,听他们讲述参与打造《诗画中国》的匠心故事!-博天堂国际

北京师范大学  |  2023-01-02

《诗画中国》是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签署全面战略博天堂最新的合作伙伴框架协议以来,共同打造的首个电视节目和全媒体项目。我校文学院、历史学院部分教师积极参与了节目的诗作遴选、诗画阐释、内容策划等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抒写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华彩篇章发挥了师大人的光和热。


诗画合璧展现大美中华!这个北师大联手打造的宝藏节目你看了吗?

《诗画中国》中都有哪些师大人参与其中?作为节目的幕后匠人,他们对节目有着怎样的独到看法?快来随小编一同揭秘荧幕背后的六位师大人,听他们讲述参与打造《诗画中国》的匠心故事!


李小龙



李小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带头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曾获2009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5年第七届全国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第八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出版著作二十余部,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发表论文百余篇。


在《诗画中国》栏目中,我主要负责为《乐舞中国》与《四时中国》两期节目选定的名画寻找合适的诗词作品,或者导演组已有拟选的作品,对诗作与画作匹配度上进行把关。当然,导演组为每位专家分了两期来主负责,但其他各期的内容也会在专家群里来讨论,对一些难题大家一起来建言献策。

在完成这些工作的同时,我自己也有很多收获。记得在为《乐舞中国》挑选诗词时看到了《冰嬉图》,此前对这幅图只有粗浅的印象,没有认真看过。这次为了配诗,特意找到高清图放大细看,大为震撼,如此宏大的场面,如此丰富的人物,处处细致入微,而且对冰上运动作了如此丰富的展示,体现了我们在冰上运动中的悠久传统。


q:《诗画中国》节目以中国经典名画作为内容载体和特定场景,结合诗词、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您对哪期节目印象最为深刻?

其实每期节目都很好。我特别喜欢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所以就对第一期讲范宽此画的印象最深刻。以前多次在各种画册上看这幅名画,但在屏幕上用高科技方式再现出来,还是大吃一惊!这就像我们去影院看投入巨大、制作精良的大片一样,日常生活中最寻常的景致在好的导演镜头中都会焕发出巨大的冲击力。当然,节目中精彩的讲解也非常重要,我在欣赏画作方面是比较外行的,虽然喜欢,但并不深究,听了几位嘉宾的讲解,也很有收获。



莱辛认为,诗与画是不同的艺术,简单说,一是时间的艺术,一是空间的艺术。但实际上,中国诗与中国画却不可如此简单判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止是苏轼对王维的评判,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大部分中国诗画所要达到的艺术极境。试想一下,西方的绘画,可以与诗完全不相干,比如大量的肖像画就是如此;西方的诗歌也完全可以纯粹抒情,而没有提供画面感。但中国的画,无论是山水还是花卉甚至翎毛,都要有一种诗意蕴藏其中;而大部分诗歌也总有至少一联写景,此联是否成功也多在于是否能在有限的字数中给人以丰富的画面感。因此,《诗画中国》把这两种最美但同时又最难把握到她的美的艺术形式放在一起,用诗的美来渲染画的美,再用画的美来显现诗的美,二者用“相得益彰”这个被用俗了的词来形容,是再恰切不过的了。

q:结合自身所在专业领域,您参与节目内容建设工作有哪些感想?

最大的感想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实博大精深,但如何为当下的人们所了解、欣赏、热爱,确实需要认真思考,需要好的创意,需要这样的引领。希望这样的节目越来越多。



谢琰


谢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唐宋文学。出版学术专著《北宋前期诗歌转型研究》,普及著作《课本里的古诗词》,译著《中国历史中的情感文化》(合译),参编教材2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担任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专家,“经典咏流传”文学顾问。


《诗画中国》是一次“跨领域”文化节目新尝试。美术界和文学界在一起,能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种种精微细节,因为只有在比较与参照之中,才能更好地品鉴艺术。这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跨行”交流,才能创造更多的创新机会。各位老师在线上策划会议时各抒己见,面对同一幅画而展开头脑风暴,碰撞出很多有趣的点子。正是因为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才呈现出如此精妙的节目效果。


q:《诗画中国》节目以中国经典名画作为内容载体和特定场景,结合诗词、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您对哪期节目印象最为深刻?

我主要负责幕后策划工作,为每一幅美术作品找到可以相互呼应的诗词。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第三期中的《货郎图》。节目组借用先进技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看这幅别具一格的名画。当时为了找到相应的诗词,我们也是费了不少周折。最后我从明代传奇戏曲徐元《八义记》中刚找到一段唱词《沽美酒·货郎儿非自夸》,用词新鲜,语气活泼,带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我觉得,很多美术作品不仅反映文人心态,还反映社会百态。无论在绘画传统还是诗歌传统中,这种与日常民众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往往有永恒的生命力,让我们千载而下,会心一笑。



q:结合自身所在专业领域,您参与节目内容建设工作有哪些感想?

参与《诗画中国》,我对传统文化节目制作也有一些思考和感想。第一,跨学科尝试,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大众传媒领域,都是前途无限的发展方向。第二,文化类节目应该以内容为王,现在有点过于强调影视技术和舞台效果,我觉得可以稍微简朴一点,用更多精力去挖掘更多的内容。我相信,北京师范大学在人文学科、艺术学科、教育学科方面的优良传统与雄厚实力,可以为文化类节目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周剑之



周剑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著有《宋诗叙事性研究》《黼黻之美:宋代骈文的应用场域与书写方式》《事象与事境:中国古典诗歌叙事传统研究》等,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编著《陪孩子读古诗词·日月星露》《陪孩子读小古文·神话寓言》《陪孩子读小古文·大家名篇》等古诗文读本,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中国古典诗歌叙事传统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宋代骈文文体研究”。


q:请您分享下参与节目内容建设工作的感想。

《诗画中国》是非常富有历史文化深度和人文关怀厚度的节目,同时也是把古与今贯通起来的节目。《诗画中国》聚焦的是古代中国的诗画作品,运用的是现代化的技术力量,展现的是从古至今深藏于中国人内心、日久弥新的诗情画意与文化精神。

《诗画中国》有非常强大的制作团队,汇集了古代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历史等多项领域的专家,以浪漫优美的方式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诗情画意。本人所提供的支持其实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主要是为节目搜检一些足以阐发画境的诗词作品,并对诗词的解读加以把关。

q:您认为《诗画中国》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什么独特的意义?

《诗画中国》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诗画中国》既包含了对古诗古画的深刻体味,又融入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解和诠释。这样一种传承方式,我想是具有典范意义的。




颜子楠



颜子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伦敦西敏斯特大学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学士,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汉学专业硕士、博士。2014年起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诗歌的模式化写作、明代诗歌与诗学、清代宫廷文学与文化、海外汉学,撰写发表《抒情与商业:<剑桥中国文学史>中的明代诗歌研究范式》《模件化的创造力:以高启的咏物律诗为例》《非经典文本的程式化写作:以谢榛七律送别诗为例》等论文,在“京师文会”微信公众号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普及海外汉学。


我在《诗画中国》节目中主要帮助筛选了一些明清诗人的相关作品,毕竟明清诗歌并未完成经典化历程,不像唐宋诗歌那样有较好的接受度,因此在选择时可能要更多地考虑诗歌本身的创作语境,看是否与绘画作品相契合。


q:您认为《诗画中国》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什么独特的意义?

从小学习诗歌的人们,实际上都是把诗歌当作纯粹的文学文本来进行学习、阐释的,然而《诗画中国》节目设计的初衷正是要破除这种单一化的认知习惯,让我们能够从更多的维度来理解诗歌。另外,尽管在古代诗歌、绘画以及其他艺术形式互通互补,但由于媒介与技术的限制,在一种载体上同时欣赏几种艺术形式是极少数的情况。而《诗画中国》节目的意义也恰恰在于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用一个载体来尽可能多地融合各种艺术形式的优点呈现给大家。因此,《诗画中国》节目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审美教育还是应该尽可能以多样化的方式来呈现。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节奏是很快的,纯粹从文本层面来贯彻审美教育,让大家通过阅读去花费时间感悟,对于大部分人来讲还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




田率



田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物博物馆副馆长,兼任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史、青铜器与金文,开设商周金文专题、文化遗产学等课程。曾就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征集与鉴定部原副主任,从事中国古代文物征集与鉴定工作。出版著作有《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历史文物与中国古代文明探研》,译著2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等项目。担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诗词大会”题库专家、“中国国宝大会”专家顾问、“典籍里的中国”指导专家、“考古公开课”顾问、“跟着书本去旅行”策划人。


在《诗画中国》节目中,我所承担的工作和其他老师不太一样。文学院的老师主要从诗词的角度入手,用诗的语言和意境品味古代绘画作品,而我则是从文物的角度对节目中涉及的书画作品进行史实钩沉,场景复原,生活展现,将画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中去解读阐释,深究历史内涵,介绍文物知识。比如说《捣练图》这幅作品就很有生活气息,表现的是唐代妇女捣练缝衣的劳动场景,这里面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她们劳作使用的熨斗,画面最左边的部分有一位女子手持一件长柄平底熨斗正在熨烫练帛,画面中央的两位捋线和缝衣的女子之间立着熨斗架。这种铜熨斗早在汉代就有发现,比如1972年河北邯郸张庄桥汉墓出土的天禄架熨斗,熨斗的长柄上还标有刻度,方便量取裁剪。我主要就是负责发掘这些文物知识,给节目提供素材。


《捣练图》卷(宋摹本),张萱(唐)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期节目是介绍故宫博物院藏的《杂剧打花鼓图》。画面中的两位杂剧女演员从宋代的勾栏瓦舍中走了出来,为观众介绍了华夏服饰的变迁,舞台中络绎走出周、汉、唐、宋各个朝代的人们,他们各自穿着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盛装。这里面有一处值得说道的是他们手持的扇子,极具时代特点,比如战国时期的那个贵妇拿着一把户扇,就取材于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髹漆竹扇;东汉的女子所持的便面扇面由细绢织成,通透轻盈;南北朝时期的那位高士手持的羽扇就来自于大名鼎鼎的《洛神赋图》中洛神所持的比翼扇。



q:结合自身所在专业领域,您参与节目内容建设工作有哪些感想?

近年来,央视陆续推出了很多精彩的传统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国宝大会》《典籍里的中国》这些节目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诗画中国》能够脱颖而出,和而不同是有其独特的魅力的。她虽然也强调诗句,但给人的感觉是润物细无声、水到渠成的,很柔和、很细腻,不生硬,就像中国画一样温婉含蓄,淡泊宁静。这个节目不燥不闹,在诗、画、乐中呈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观众从中可以得到艺术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更新欣赏格调和审美情趣。

作为历史学专业出身的学者,我自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国家博物馆,在那里从事了十余年的文物征集与鉴定的工作,现在主要深耕于文物研究领域,近年也多次参与央视举办的这种大型文化类节目,主要就是做幕后工作,比较熟悉运用电视语言传播展示文物和历史知识。诗画中国用音乐、舞蹈、走秀这些舞台表现展示活化的历史、动态的艺术,这个方式非常成功,在节目内容建设上,如果要精益求精的话,可以考虑将绘画中涉及的文物单独进行现场实物化呈现,增加观众参与环节,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动起来 。




李凯


李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教学论,中国古代史。出版《先秦巡狩研究》等专著,发表论文承担项目若干。

q:您认为《诗画中国》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什么独特的意义?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诗画中国》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节目。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把历史文化信息巧妙地用诗画的形式承载起来。整个节目的信息量非常大,具备视觉的震撼力以及深刻的思想性。

中国古人很重视诗与画,诗和画很大意义上承载了历史启蒙的作用。古往今来,许多人读诗、欣赏画作,实际上是在了解历史,历史信息渗透在艺术文本的形式中,传达了古代社会观念、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等形形色色的内容,也成为我们接触古代的重要资料。《诗画中国》让这一篇篇文字活了起来,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考。

q:您对哪期节目印象最为深刻?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期节目,是用明代徐元的《沽美酒》来诠释南宋李嵩的《货郎图》,很巧妙:“奇异的签筒笔架,苍古的香牌墨画。更有海虾海羓,海里出的海马。”《货郎图》有若干版本,内容基本相似,北京故宫博物馆藏的画作的左下方款署“嘉定辛未李从顺南嵩画”。图中货郎上了年纪,笑容可掬,童子簇拥上去,如获至宝,仿佛今天小朋友冲进玩具商店;另有妇女拾取玩具给孩子看,还有孩子吵着让大人给他们买;几只狗冲着人叫、摇着尾巴,带着人气,这样的景象今天人一点也不觉得陌生。徐元的《沽美酒》,也是琳琅满目的货物,一片烟火气。

宋代绘画是社会生活的写照。《货郎图》就是“风俗画”,逼真反映了南方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宋代城镇集市贸易非常突出,虽然南宋政权偏安,但农业、手工业和商品贸易都首屈一指。此时经济重心已经难移,北方人民大量流入南方,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纺织、造船、造纸等手工业门类反映出高超的水准,这些给予南宋朝廷带来了元气。明朝的商品经济更是活跃,不少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物产的繁荣直接影响到这一历史时期的上层建筑,《货郎图》为代表的作品就是历史的产物 。



司马迁曾经引用孔子的话,“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大凡空对空讲理论,往往效果并不好;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应当是生动的、具体的、有过程的信息。以大众能接受的方式、以富含学术含金量的方式把历史展现出来,结合历史和文学诸多学科的特点,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这样来形成二十一世纪的学术话语,是当下亟待完成的任务。《诗画中国》是成功的尝试,启迪我们开拓二十一世纪历史教育的新手段、新思路。

责任编辑:曹竞
网站地图